5入声调问题 5.1江淮方言入声与《耳目资》对应 最有利于说明明代官话与江淮方言的关系的是入声调问题。《耳目资》以及崔世珍注音和琉球官话(濑户口1994)有入声调,且只有一个入声调,现代南京方言正是如此。有入声是江淮方言在现代官话方言中显得有特色之处,其中泰如片入声分阴阳调,且带喉塞尾,可暂置之,而洪巢片(南京话属此片)和黄孝片都只有一个入声调,洪巢片的入声韵一般带喉塞尾,黄孝片不带(刘祥柏2007)。 相比之下,其他官话方言(晋语除外)一般没有入声。当然,这些方言现在没有入声,不等于它们在明末也没有。问题在于:许多方言的古入声字依古声母的不同派入了不同声调,这就与《耳目资》不能相容。譬如某方言在元代如《中原音韵》一般,全浊入、次浊入、清入分别派于阳平、去声、上声,则只要其入声的短促特点尚未消失(麦耘1995),后代就有合并为一个入声调的可能;但如果此时全浊声母已清化,则入声在合并成一个调以后就无法再按此前的声母条件重新分成不同的调。所以,仅就入声调说,江淮方言的洪巢、黄孝两片确实比北京话和入声两分的中原官话更对应于《耳目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