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唐诗中对于唐与吐蕃通使活动的书写,反映唐与吐蕃之间有着多样的交往形态,不仅有中央层面的使节往还,地方上也有密切走动。通使诗情感内容的发展变化与唐蕃关系的...
内容提要: 按照书序文作者和书籍编著者的主体间关系,可将王世贞三百多篇书序文分为三类:一、书序文作者即书籍编著者,主体身份重合;二、书序文作者和书籍编著者有过直接接...
内容提要: 草原丝绸之路地处边陲,在交通不够发达的古代,亲身经历异域自然景色和独特民俗的体验,与坐守乡园的想象,在改变了诗人诗歌气质的同时,也共同促进了草原丝路上的...
内容提要: 饮食行为具有社会文化内涵。中唐至宋代诗歌中的南食书写,折射了唐宋间士人人生理想、审美趣味及思想状态的变迁。宋人的南食书写,与南方士人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
内容提要: 唐朝首都长安是举世无双的国际都市,以长安为中心,中国与域外的交通四通八达。唐代是诗歌兴盛的时代,唐诗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壮丽画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
内容提要: 赋体“用瑞”是指在赋体创作过程中援引符瑞或直接以符瑞为述写对象。赋体“用瑞”在两汉时期的流行、魏晋六朝时期的衰落以及在唐代时期的复兴,展示了赋家赋体观念...
内容提要: 江南遍布的山庄园林、无数的居宅堂室,都成为文学群体或文学社团创作的现场。文事活动中“活的元素”(文人)、“静止的元素”(文本)都被注意或重视,而介于“文人”...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编写,除了关注以“人”系“文”的传统思路,还应该注意到文本细节、文本系统层面蕴含的时代性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汉魏六朝文学文本中正文文本、...
内容提要: 文学史研究的宗旨,是展现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发展的真实面貌和历史过程,揭示人类心灵的基本构成及其变迁轨迹,但不同类型的文学史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学思潮...
内容提要: 在继承前人编集经验的基础上,殷璠《河岳英灵集》将选诗与品评结合,扩大了诗选本的功能;通过在选本前撰写《叙》、《论》,有效的构建其诗歌批评理论;采用文体划...
内容提要: 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民风尚奢,唐寅诗歌多选取世俗化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描摹,而唐寅本人也积极参与到世俗享乐中,写下了许多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歌。商...
内容提要: 吟诵是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基本技能,“吟”、“诵”、“咏”针对不同文体有着不同的分工。中国传统吟诵与西方的朗诵、当代的歌唱也有不同,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和学习...
内容提要: 中国古代文学散文较晚进入法国汉学研究视野,终于在20世纪取得翻译和研究领域的突破。从马古烈、徐仲年到班文干等当代学者,唐宋散文逐渐引起重视,出现在他们编纂...
内容提要: 《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义》、《毛诗笺传是非》是魏秘书郎刘璠所作。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说刘璠生平不详。刘毓庆和牟玉亭根据《三国志·魏书·刘靖传》认为...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玉台新咏》赵氏覆宋本、明通行本与唐写本《玉台新咏》残卷对校研究,论证赵氏覆宋本与唐写本多合,说明赵氏覆宋本最合于徐陵旧貌。后世刻本均有改动,但...
内容提要: 北京大学藏汉简中的《反淫》一篇从形式上看属于赋体文献。《反淫》的面世在辞赋史上意义重大。由“五”到“七”数理的变化透露出早期赋体文学发展的脉络。“七体”...
摘要: "姚门四杰"是桐城派研究术语中的重要名词,其义项在文学史及相关研究专著的阐述中却存在着多样性、非确定性的问题,争议之处在于对刘开、姚莹的评价不同。在厘清各说源...
摘要: 中唐古文运动是一场全方位的文体改革运动,也是力图重建士人精神人格、恢复朝廷权威的救亡图存的运动。在古文运动的带动下,中唐赠序完全散文化,出现了后代所谓的真正...
内容提要: 韦庄是晚唐五代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家之一。韦氏家道中落,韦庄的祖父辈、父辈未见于史册。根据相关文献史料、家讳以及韦庄现存诗歌推断,韦庄属于逍遥房,为韦应...
作者简介: 赵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巅峰之作,书中多次出现“化感”及相关的表述,对其内涵所作的辨析和阐释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