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 摘要:宋代以降的近世诗歌,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日常化、地域化及私人化倾向。清代的竹枝词、怀人诗及《感旧集》之类诗集的编纂、对昔日行迹图的题咏等,使这种倾向更加明显...
杜桂萍 摘要:明末清初以还,伴随着文人交往方式的变化,各类“赠送之文”泛滥不休,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史景观。除了文体自身衍变、文化境遇之迁改等因素外,文学生态内部诸...
沈松勤 摘要:以王翃、朱彝尊为代表的两代梅里词人始以彼此影响却“人各一家”的群体面世,在词学取径与创作风格上转益多师,众体兼备,与之宗尚不一的柳州诸子、云间诸子等连...
陆胤 摘要:《蒙学报》是清末新学制酝酿期较早出现的教育刊物,主要按学程连载各种新式蒙学读物。本稿将关注《蒙学报》文体的前后变化,特别是编者在文言、白话之间的几度游移...
朱刚 摘要:经过“取经”故事的长期传衍而形成的明代百回本《西游记》,其作为“长篇小说”文本的自身统一性,可从故事、知识、观念三个层次加以考察。故事上,它将唐僧弱化,...
陈文新 摘要:“传记辞章化”是唐人传奇的核心文体特征。作者就其这一学术判断的历史维度和阐释效应加以申说。就历时态维度而言,六朝的文笔之辨凸显了辞章与子史的文类差异,...
胡大雷 摘要:中古“学人之诗”有三大类型。一是思考自身命运式的汉末古诗;二是自我理论思辨式的东晋玄言诗;三是展现自己知识式的永明体。“学人之诗”的三大类型都具有引领...
张新民 摘要:佛教传入东土以后,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得其裨助,经过自唐迄宋的消化吸收,遂有儒家理学与心学别开生面的崭新发展。由此,不仅儒家自身彻上彻下的形上哲学义理世界...
胡大雷 内容提要:六朝诗歌开始盛行典故运用。用典本为“笔”的专利,公文撰作“酌古御今”习以为常。诗歌用典,一是古往今来延续着讲史、爱古、引古的传统;二是古代有“善士...
王秀臣 内容提要:“诗言志”与“抒情本体论”诗学一脉相承。“志”是情感的仪式化,是情感的群体性表达,“诗言志”论一开始就是关于情感问题的理论。诗学史上“言志”与“缘...
刘跃进 摘要:今天看到的中国古代早期经典文献,多数产生在唐代以前。这些文献,从口传到写本,从钞本到定本,再从定本到经典,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间不可避免地...
蒋寅 摘要:尽管上世纪初学界就提出了桐城派不仅是文派同时也是诗派的主张,但桐城诗学始终未得到深入的探讨。本文从姚鼐的文学观念入手,分析了他的诗学与王渔洋的继承关系,...
黄爱平孙逊 摘要:“味”成为中国古代诗学重要的范畴,其渊源悠长,宋诗话在其内涵的丰富上功不可没。本文按以类相从的方法,将宋诗话中的“味”分为两大类:一、以“味”来总...
宁稼雨 摘要: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范式基本上是“全盘西化”作用下“西体中用”文化价值观的产物。这一范式在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中表现尤为明显。通过反省20世纪以来“西体...
蒋 寅 摘要:方东树《昭昧詹言》作为桐城派后期重要的诗学专著,继承桐城文学理论和批评中主于教学、注重实用的特点,于做诗、读诗、选诗、解诗、评诗都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学说...
黄爱平 摘要:“格”作为重要诗学范畴,其地位的确立是在宋代,在此之前,其内涵一般在“格法”层面,宋诗话大大丰富其内涵并启发了后代诗学概念。本文主要讨论“格”在超出形...
王达敏 摘要:清代道咸之际,桐城派秉持“变”和经世致用的观念,紧随中国现代化的步武,开始了长达百年的转型。在政治上,桐城派参与引领并推动中国告别中世纪、走向现代世界...
张伯伟 摘要:回顾百年来的中国学术,除去文献、人物和史实的考辨,其学术方法、理论框架和提问方式,占据主流的都是“西方式”的或曰“外来的”,这已经成为今日中国古代文学...
高晓成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语言“意象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而在中晚唐至宋初的诗歌理论中,集中出现了一类专门讨论“物象”与政治、道德等相关的“人事”之间关...
廖可斌 纪念汤显祖逝世四百周年 编者按: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重要演讲,提议中英两国在2016年共同纪念两位世界级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