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民风尚奢,唐寅诗歌多选取世俗化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描摹,而唐寅本人也积极参与到世俗享乐中,写下了许多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歌。商业化的推进使得当时书画买卖产业发达,唐寅便是其中一分子,并伴随书画创作写下大量题画诗,反映了世俗化的情趣。而他对金钱和买卖的态度,也让他诗作中频频出现“钱”的意象,更直言不讳金钱的重要性。唐寅诗歌中口语化、民歌化的语言特点,既与当时社会风尚有关,也与唐寅自身际遇、个人性格息息相关。 关 键 词:唐寅/诗歌/江南/俗化 作者简介:朱雯(1988- ),女,安徽合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献整理和明清文学研究。 《中国俗文学史》中对俗文学所下的定义是:“通俗的文学”“民间的文学”“大众的文学”,“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1]1虽然俗文学在诞生的初期总是不为正统文人所重视、认可,但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的俗化和雅化总是交替往复地发生着,许多正统文学原本就是“俗文学”经过改造、升格而来。诗歌作为“雅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奉行的经典《诗经》中收录的大部分便是各地民歌。小说、戏曲也是如此,它们萌芽于民间,由“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逐渐发展为文人的个人创作,都可以看作是俗文学经历的“雅化”过程。然而明代中叶,以唐寅为代表的吴中派诗人,其诗歌却显示出了“俗化”的倾向。这种变化的产生应当被关注。唐寅出生并活跃于弘治、正德年间,恰处于台阁体衰落、复古派兴起的时代,然而他则以俚俗戏谑,甚至狂浪的诗风在诗坛独树一帜。郑振铎将唐寅及其代表的吴中派诗人称为“沙漠中的绿洲”[2]838,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传统诗歌注重“格调”,“‘调’就是指诗歌作品中情与理、意与象、诗与乐相结合所构成的具有动态特征的总体形态,或者说混合流;‘格’即指这种混合流的境界、层次之高下。……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应该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包含高尚深刻思想意义,而不只是个人狭隘的日常生活情绪,不只是一些庸俗的感官欲念。这样作品的‘格’才能‘高’。”[3]204-205而唐寅诗歌,从诗歌的章法排布,所选取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方面,都显露出了一种与传统诗歌审美取向不同的俗化倾向。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学者认识到,罗宗强先生就将唐寅归纳为一个“徘徊于入仕与世俗之间”的文人,认为他“诗文的语言,亦明显地带着世俗化的痕迹”[4]191,也有不少关于唐寅的文学研究,提及了唐寅诗歌“尚俗”的特质①。然而其“俗”究竟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这样的俗化特质的产生原因又为何,学界还没有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本篇即着力于此,意图挖掘唐寅所处的时代环境、其个人经历和生活理念与其诗歌俗化的关联。 一、世俗化的生活与意象 文人诗歌风貌的形成必然会与文人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唐寅作为吴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中也大量出现了苏州地区民风民俗的描写,而此地民风中体现的对繁华的追求,是其他区域所不能比拟的。唐寅有《姑苏杂咏》四首,就记录了明代苏州的盛况:“银烛金钗楼上下,燕樯蜀柁水西东。万方珍货街充集,四牡皇华日会同。”“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门五日一尝新。市河到处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贫逢节令皆沽酒,富买时鲜不论钱。”[5]51这些诗歌中特别突出地描写了姑苏的富饶,商业的兴盛,这是当时江南的世俗生活,也是唐寅热衷于用诗歌记录的真实场景。这种世俗的描写不是山水田园画,而是鲜活的民风人情画。而唐寅曾说“四百万粮充岁办,供输何处似吴民?”“繁华自古说金阊,略说繁华话便长。”可见这些世俗描写背后所表达出的情感,也是沉迷、自豪于这种奢靡繁华的生活。他的《阊门即事》诗,则又对苏州商业最繁华的地段——阊门内外进行了一番特写: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5]48阊门自古便是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之地,因此,唐寅才得以写出“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的诗句。之后担任吴县令的袁宏道评价此诗曰“实录”,可见吴地如火如荼的集市景象也曾给袁宏道带来过同样的冲击。这首诗开篇便将吴中奉为人间乐土,而其成为乐土的原因并非是此地的自然风光,或是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些传统诗人所喜爱的闪光点没有出现在诗作中,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妓楼,群聚的歌女,流水的金钱,以及通宵达旦营业的集市,和集市上不同口音的商贾,这些世俗的场景成为了唐寅关注的对象,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风貌。 的确,“吴中文化景泰、天顺间已得到较大恢复,成化、弘治时又得到更大发展”[3]129,吴中文化的恢复,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复苏。 吴中素号繁华,自张氏之据,天兵所临,虽不致屠戮,人民迁徙,实三都、戍远方者相继,至营籍亦隶教坊。邑里潇然,生计鲜薄,过者增感。正统、天顺间,余尝入城,咸谓稍复其旧,然犹未盛也。迨成化间,余恒三、四年一入,则见其迥若异境,以至于今,愈益繁盛。闾檐辐辏,万瓦梵鳞,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罍盒,交驰于通衢。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凡上供锦绮、文具、花果、珍馐奇异之物,岁有所增,若刻丝累漆之属,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6]42在这种经济复苏、市民生活逐渐富裕的条件下,吴地聚集了大量文人墨客、商贾小贩、艺人工匠,他们皆是为此地繁华而来,自然也会欣赏繁华的世态,于是催生了一系列以大量资本为基础的产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吴地崇尚奢靡的民风,和追求多金奢侈的市民文化,张瀚《松窗梦语》中便指出此地“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奢相高”[7]139。经济的繁华、民风的开放,使得吴中地区的文人更加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这不仅仅是唐寅的生活态度,更是吴中民众的生活态度。他们重视自身的价值和生活的享受,在这种心态下孕育出的文学作品,便有一种“世俗之趣”。“这种艺术趣味的基本特点,就是题材重日常琐事,表现多率真自然,语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悦目。”[8]6虽然吴中文人也创作诗歌,但他们的诗歌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具有言志、教化作用的文学作品,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得他们更关注世俗生活,诗歌内容也更多偏向单纯的日常生活。吴中民风与士风的影响,对商业以及商业文化的开放态度,都使得唐寅诗歌中所出现的意境、格调都与传统诗歌有了极大的不同。 如其《江南四季歌》: 江南人住神仙地,雪月风花分四季。满城旗队看迎春,又见鳌山烧火树。千门挂彩六街红,凤笙鼍鼓喧春风。歌童游女路南北,王孙公子河西东。看灯未了人未绝,等闲又话清明节。呼船载酒竞游春,蛤蜊上市争尝新。吴山穿绕横塘过,虎丘灵岩复玄墓。提壶挈盒归去来,南湖又报荷花开。锦云乡中漾舟去,美人鬓压琵琶钗。银筝皓齿声继续,翠纱汗衫红映肉。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里人如玉。一天火云犹未已。梧桐忽报秋风起。鹊桥牛女渡银河,乞巧人排明月里。南楼雁过又中秋,悚然毛骨寒飕飕。登高须向天池岭,桂花千树天香浮。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满园还剩菊花枝,雪片高飞大如手。安排暖阁开红炉,敲冰洗盏烘牛酥。销金帐掩梅梢月,流酥润滑钩珊瑚。汤作蝉鸣生蟹眼,罐中茶熟春泉铺。寸韭饼,千金果,鳌裙鹅掌山羊脯。侍儿烘酒暖银壶,小婢歌兰欲罢舞。黑貂裘,红氆氇,不知蓑笠渔翁苦![5]32诗作描写了江南四季的繁华场景,有“蛤蜊上市争尝新”“金刀剖破水晶瓜”“左持蟹螯右持酒”“敲冰洗盏烘牛酥”等的美食描写,有“美人鬓压琵琶钗”“销金帐掩梅梢月”等的美色描写,有“千门挂彩六街红”“橘绿橙黄洞庭有”的视觉冲击,有“银筝皓齿声继续”“小婢歌兰欲罢舞”的听觉享受。这些世俗的繁华与喧闹,是吴地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一年四季地更替、延续。诗人怀着一种赞许的心态描述了这一切,被选取入诗的意象都是极为世俗与物质的,这种意象与其构成的情境,和当时吴中地区富饶、繁荣乃至奢靡的城市风格是完全相符的。诗中并未包含对时事的针砭,也看不出个人理想的抒发,纯粹是对民间世俗的场景的描写与肯定,是世俗生活在诗歌中的反映。甚至在《春江花月夜》诗中,诗人看到的也是“春江流粉气,夜水湿裙罗”,感受到的则是“欢来意不持,乐极词难陈”。[5]11这样的环境,以及诗人自身的喜好,才会让唐寅诗歌在意象的选择上更偏重于那些贴近世俗化奢靡生活的场景。 而唐寅本身也是积极参与到这种世俗的享乐生活中的,观其诗作,有一个重要意象频频出现——酒,虽然酒也是传统诗歌当中的经典意象,但在唐寅笔下它们所包含的情感功效则有所不同。古往今来的文人多数好酒,为酒而作的诗歌更是数不胜数,酒因此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蕴,陶渊明可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用酒来表达人生理想;李白则“举杯消愁愁更愁”,以酒排遣壮志未酬的苦闷。而唐寅诗中所出现的酒,以及饮酒的自己,多是在追求一种单纯的享乐: 戒尔无贪酒与花,才贪花酒便忘家;多因酒浸花心动,大抵花迷酒性斜。酒后看花情不见,花前酌酒兴无涯;酒阑花谢黄金尽,花不留人酒不赊。[5]《花酒》,63喝酒赏花,并非为了抒发情志,而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描写,唐寅没有借酒消愁,也没有以花自比,借物喻人。他喝酒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赏花其实是指代欣赏如花似玉的美女,也是在满足自己的声色之欲。“酒浸花心动”“花迷酒性斜”等语句,将诗人耽溺于酒色的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美女在旁、豪饮赋诗的喧闹场景。当“黄金尽”时,酒与色便又都离他远去,此时的诗人似乎感到一丝惆怅,而这种惆怅也是与金钱散尽相关的,充斥着世俗生活的烟火气,也是诗人真实心理和生活状态的反映。 此外,唐寅经常在诗中表达对李白的崇敬、喜爱之情,甚至在《把酒对月歌》中,更是说出了“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5]22,直接以李白自况,意在发扬李白纵酒赋诗、自由逍遥的人生态度。他的《进酒歌》,多被后代人评价为仿照李白《将进酒》所作: 吾生莫放金叵罗,请君听我进酒歌;为乐须当少壮日,老去萧萧空奈何?朱颜零落不复再,白头爱酒心徒在;昨日今朝一梦间,春花秋月宁相待?洞庭秋色尽可沽,吴姬十五笑当垆;翠钿珠络为谁好,换客哪问钱有无?画楼绮阁临朱陌,上有风光消未得;扇底歌喉窈窕闻,尊前舞态轻盈出。舞态歌喉各尽情,娇痴索赠相逢行;典衣不惜重酩酊,日落月出天未明。君不见刘生荷锸真落魄,千日之醉亦不恶;又不见毕君拍浮在酒池,蟹螯酒杯两手持。劝君一饮尽百斗,富贵文章我何有?空使今人羡古人,总得浮名不如酒。[5]30虽然两首诗都在表达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的思想,气象却有所不同。李白诗中“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句,表达的是李白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转而沉溺于豪饮间,借酒消愁的意味,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种不惜散尽千金的态度,在些许遭到现实打击的愁绪衬托下,显得更为旷达与豪迈。而唐寅诗中虽然也有“典衣不惜重酩酊,日落月出天未明”的豪饮气度,却仅仅是个人享乐意愿的表达与满足。李白诗所选择的意象,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想象绮丽,意境阔达,透露着他一贯的浪漫主义情思。而唐寅诗中的意象,则都是世俗生活中所常见的“洞庭秋色”“画楼绮阁”。歌妓们“唤客不问钱有无”,但令人联想起的却是歌楼林立,歌女当街招客,极尽奢靡的商业场景,之后的“娇痴索赠相逢行”,也更像是一种商业行为。这种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与描写,正是唐寅置身市井,赞美市井生活的表现,是对个体享乐的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