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白杜甫优劣的讨论发端于唐代,随后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经典命题。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李优、杜优、李杜不可优劣三种基本思想的阐发,而且在二人优劣论析的背后还负载了...
内容提要: 经典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极为复杂。政治权力无疑要干预和影响经典的传播与建构,或禁毁,或删改与重新阐释,或造典与神圣化经典,然而,这种影响并非对所有的经典都...
内容提要: 唐代宗族处在中国古代宗族的转型期,是中古宗族与近古宗族的交会之处:它在南北朝时代中古宗族衰变的基础上,基于隋唐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一方面继续着南北朝以来以...
内容提要: 蒋士铨前后论诗观念具有一定变化,这显然与袁枚的影响有关。但应当注意到,蒋士铨的诗歌趣味与袁枚是有一段距离的,虽然他论诗根于主深情,有性灵诗学的种子,但直...
摘要: 在多种文化思潮和学术思潮的统摄下,二十世纪“佛教与占代文学”的研究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衍变历程。前期主要是在西方知识体系的参照下,参与了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内容提要: 虽然姜夔的生活方式与其他江湖诗人大致相似,但世人对他的评价往往较为正面,许之为具有晋宋风致。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宋代特定的语境中,大致是指一个人具有超越的...
内容提要: 明代才子汤传楹因明亡而逝,遗作《湘中草》得著名文人尤侗整理刊刻而存世。尤侗《钧天乐》传奇取自他与汤传楹的友情以及科举生活经验,演绎了个人的怀才不遇之情,...
内容提要: 唐宋以来,浯溪中兴碑题咏众多,形成独特的浯溪书写。唐代元结是赋予浯溪意义的第一人,由他撰写、颜其卿书丹的中兴碑使浯溪完成了从空间到地方的转化。宋代的访碑...
●特约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刘跃进研究员 ●主持人简介:刘跃进,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文学遗...
【摘要】 《汉书·五行志》"五行传"之"说"的底本是刘歆的《洪范五行传》之论说,其特点是以五行相生次序改变了传统的《洪范五行传》的"五行"部分的文本结构,而与之相对的刘向《洪...
内容提要: “文学知识化”,是文学将知识当作写作的重心和目标,文学成为展示各种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载体,这是文学史上的一种特异现象。辞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主流文体,历来...
内容提要: 近年出版的《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收录最近数年洛阳出土墓志388种,多具学术价值,但其中所收《唐右豹韬卫大将军燕郡夫人独孤氏墓志铭》实乃伪志,系今人据《全唐...
义例学是作为经学的春秋学的核心内容,在经学史上颇具创新意味的中唐春秋学,也对义例的总结倾注了巨大的热情,《春秋集传纂例》(以下简称《纂例》)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宋...
内容提要: 在中国古代特殊的学术环境中,文学文献多数脱胎于经史文献。经史文本与文学文本,都具有“完整性”与“碎片化”特征,使“原始文本”不断衍生出许多层次的“次生文...
内容提要: 陶渊明名作《闲情赋》从属于汉魏六朝文学中的一个独特谱系,该谱系的大部分文本则依靠唐代类书得以保存。然而类书对六朝文本的保存并非全貌,而是严重变形的删削缩...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读者与市场因素在通俗小说创作、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一时期通俗小说创作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读者有着密切关系,学术界对此...
内容提要: 面对唐诗,清代宗宋派诗人厉鹗表现出不否定、不忽视的态度。并且他看待诗歌发展的具体问题时,曾有“诗不可以无体,而不当有派”、“物穷则变,变则通”的观点。不...
内容提要: 孔子所谓“正乐”,就是司马迁所言“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删《诗》。无论立足于孔子时代《诗》传播的基本状况,还是从孔子一生的主要经历出发,删《诗》行为都...
内容提要: 袁枚诗学鉴于传统诗学的困境,选择以天才论为突破口,将传统的客观性问题断然转化为一个主观性问题,或者说将外在的技术要求内化为才性问题,一方面以“性灵”概念...
内容提要: “孔子删《诗》”说是《诗经》学史上四大公案之一。自孔颖达始,质疑司马迁这一说法的核心依据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