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唐代宗族处在中国古代宗族的转型期,是中古宗族与近古宗族的交会之处:它在南北朝时代中古宗族衰变的基础上,基于隋唐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一方面继续着南北朝以来以世家大族为核心的中古宗族的衰变,同时又开启着宋元以后近古宗族的历史。其转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宗族的分野日渐清晰;二是其居住形态从“聚族而居”发展为“宗族聚居”;三是宗族政治、军事功能的消褪;四是近古宗族的萌发。 关键词:唐代;宗族;转型 作者简介:马新,山东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所教授;齐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山东济南250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村落文化研究”(12AZS003)、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中国乡村社会通史”(12AWTJ10)阶段性成果。 对于唐代社会中的宗族问题,论之者甚少,也不够充分,其原因当然有史料缺乏之制约,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笔记、诗文碑志,有关唐代宗族活动的史料较为稀见,仅敦煌文书中有较为集中的文献资料,亦有杨际平等据以完成之《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除此之外,凡论宗族史者,语及唐代,往往是草草带过,多未作深入细致之探讨。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治宗族史者多将唐代之宗族史与魏晋南北朝之宗族史划为同一阶段,简单化地认定这一阶段的宗族史就是世家大族史,而唐代宗族史便是世族之没落史,因此,也就处于宗族活动与功能体现的低谷,许多内容无可述焉。例如,徐扬杰先生在《中国家族制度史》一书中,将唐代宗族史置于第五章“魏晋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中,仅在该章第六部分论及“唐代世家大族式家族的演变”。作者认为: 唐代的近300年,是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从衰落走向瓦解的时期。大体上说,唐初的100余年中,这种家族组织虽然已经开始呈现出衰落、颓败的种种征象,但衰落中仍有所发展。中唐以后,由于地主庄园的逐渐崩溃,门阀士族制度的灭亡,加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阶级斗争和地主阶级内部争斗的激烈,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就逐渐瓦解了。[1] 常建华先生所撰《中华文化通志·宗族志》也认为: 士庶之间界限的缩小以至士族的崩溃是这一历史时期宗族制度演变的突出特征。其动力主要来源于选举制度的变更、士族内部代表不同政治利益地域集团之间的斗争、经济制度的变革以及唐末农民战争。[2] 刘军、王询两位先生则明确提出,在中国古代宗族发展史上,东汉至唐中叶是世族阶段,宋以来为庶民宗族阶段,唐中叶至五代则是世族的衰落灭亡期[3]。李文治、江太新先生的《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观点与之相近,只是他们把唐以前称作“门阀权贵等级制宗法宗族制”,宋以后称作“一般官僚及庶民户类型宗法宗族制”[4]。邢铁先生在《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一文中也认为,唐代以前以北方政治型的世家大族为主要形态,宋代以后血缘型的家族组织成了普遍形态,并且主要存在于东南地区[5]。而包伟民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宗族发展的阶段划分又与上述多数学者有所不同。他虽然认为“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魏晋隋唐时期的贵族型家族向明清之际的普及型家族制度的演变过程,而两宋则处于此转变的中间阶段,并为普及型家族制度的发端时期”[6],但仍将魏晋南北朝与隋唐宗族史视为同一时期。 可以看出,以上诸家所论有两点共同之处:一是把宋以前历史时期的宗族形态简单地一概而论为诸如“世族宗族”、“门阀权贵等级制宗法宗族”、“贵族型”宗族、“政治型的世家大族”等身份性宗族;二是以世族宗族之衰落史代唐代宗族之全貌。这些论点显然皆有失偏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