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试论唐代宗族的转型(1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史哲》2014年第2期 马新 齐涛 参加讨论

    注释:
    [1]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72-273页。
    [2]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5页。
    [3]参见刘军、王询:《中国古代宗族聚居与宗族形态的历史考察》,《北方论丛》2007年第1期。
    [4]参见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第二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5]参见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6]参见包伟民:《唐宋家族制度嬗变原因试析》,《暨南史学》第1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7]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家族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69、70页。
    [8]魏收:《魏书》卷八十三上《外戚上·贺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12页。
    [9]姚思廉:《梁书》卷五十三《良吏列传·沈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68-769页。
    [10]姚思廉:《陈书》卷三十五《陈宝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90页。
    [11]走马楼简牍整理组编:《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12]《鲁迅辑校石刻手稿》第二函第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第43页。
    [13]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90页。
    [14]《鲁迅辑校石刻手稿》第二函第二册,第313页。
    [15]王昶辑:《金石萃编》卷三十七,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7页。
    [16]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60页。
    [17]沈约:《宋书》卷五十八《王惠传》,第1590页。
    [18]沈约:《宋书》卷五十四《孔季恭传》附《孔灵符传》,第1533页。
    [19]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45页。
    [20]魏收:《魏书》卷五十三《李孝伯传》附《李安世传》,第1176页。
    [21]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90页。
    [22]魏收:《魏书》卷一一○《食货志》,第2885页;卷五十三《李孝伯传》,第1180页。
    [23]萧子显:《南齐书》卷四十《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694页。
    [24]姚思廉:《梁书》卷二《武帝纪中》,第57-58页。
    [25]魏收:《魏书》卷八十二《常景传》,第1804页。
    [26]李延寿:《北史》卷三十三《李灵传》、《李显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4年,第1201-1202页。
    [27]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三《食货三·乡党》,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2页。
    [28]魏收:《魏书》卷三十六《薛胤传》,第1326页。
    [29]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八《孝友列传·庾衮传》,第2282-2283页;卷八十九《忠义列传·麹允传》,第2308页。
    [30]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七《郗鉴传》,第1797页。
    [31]房玄龄等:《晋书》卷一〇三《刘曜载记》,第2687页。
    [32]陈寿:《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典论·自叙》,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9页。
    [33]陈寿:《三国志》卷十八《魏书·李典传》,第534页。
    [34]陈寿:《三国志》卷十六《魏书·任峻传》,第489页。
    [35]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杨阜传》,第70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