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汉代史书中多有“故事”记载,原有“旧事”、“先例”、“旧业”之义。这在秦汉子书中也多有记载。汉代的“故事”,除了严肃意义上的“先例”,还有“滑稽”意义...
【内容提要】 所谓李渔与蒲松龄康熙十年曾有交往,不过是一个颇有吸引力因而流传甚广的传说而已。这一传说源于据说是蒲松龄手书李渔的《南乡子·寄书》一词,但此词最早见于康...
【内容提要】 辛亥前夕,诞生于武汉的《江汉日报》,无论其政治宗旨,还是其文学理论、文学作品,都闪耀着革命思想,是晚清上海、穗港和武汉三大革命报刊中心最具代表性的一份...
【内容提要】 《天问》末章出现两个历史典故,即吴军入郢和子文名彰。屈原从郢都前往贬谪地汉北,所经过的地域有的是当年吴楚交战的疆场,或是与当年的战场仅有一水之隔,还有...
【内容提要】 欧阳修于六经最深于《易》、《诗》、《春秋》。其解经的突出特点,是本之人情常理,自成一家,尤其是疑《周易》之《系辞》《文言》非孔子所作、《春秋》“三传”...
【内容提要】 在古代俗文学中,历史文化名人韩愈的故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演绎和传播。除了小说、戏曲及民间故事以外,清代道情、宝卷中的“湘子仙话”是韩愈故事的重要载体。道...
【内容提要】 新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进步,是与古典文献整理研究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分不开的。传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新文献的发现与研究、电子文献和...
【内容提要】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自己是瞿昙转世,这一说法在“聊斋”研究中一直被解读为其人生凄苦的象征。形成这种误读的原因:一是忽略这个传说的宗教背景;二是对蒲...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讨论“潇湘八景”诗在中日禅林里的书写情况。首先探究惠洪的“有声画”(诗)与宋迪“无声句”(画)之间的经典对话,然后指出惠洪的“潇湘八景”诗的典范性...
【内容提要】 《游仙诗》具有统一而明确的主题。作为诗人学道修仙历程的“自叙”,《游仙诗》是从学道修仙的原因和思想基础“自叙”起,经过实际践行(如方术修炼、修德悟道等...
【内容提要】 《古文渊鉴》作为清代御选的一部通代古文选本,是康熙君臣有为而作的,即希望以此来端文风、矫士习。其中康熙君臣的评点具有文学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两种向度...
【内容提要】 “论”作为一种文体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诸子百家之书,除了《论语》《老子》等少数几部之外,大部分都可归为“论”体。但是先秦时期以“论”为名的篇籍...
作者简介:李昌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转型,是从20世纪清末民初开始的,直接标志是对西学的引进。转型的背景——说起来有点不舒服——是被西方列...
【内容提要】 弃子、弃妇与逐臣是中国早期历史中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三者既各自独立,分别反映了父子、夫妇、君臣三种基本关系,又紧相关合,由家庭层面扩展到国家层面,构成...
【内容提要】 所谓“涉佛文体”,是指由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或为本土固有,后与佛教结合而产生新变的文体,如塔铭、寺庙碑记、释氏疏文、像赞、文人与僧人的来往书信、文人写给...
【内容提要】 文章搁置《笛赋》作者的归属问题不论,仅从它对汉代音乐赋的影响入手进行了梳理。《七发》和《洞箫赋》继承了《笛赋》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它的情感表达。《弹琴赋...
【内容提要】 从魏晋开始,中国文学史中便不断出现类似刘勰梦攀锦绣、江淹梦索笔等文学关乎神助的传说。其主要形态在神梦之外,还有神遇、神授等。理论界过去对这个言说系统关...
【内容提要】 对辽代散文的整体价值评估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以儒家道德礼义为用是其核心价值体系;以佛教信仰为修是其辅助价值参数;散文内容与形式的整体表现是题材价值为具体...
【内容提要】 屈原“行吟泽畔”,其大量骚辞最初由此得以创作和“发表”,且为当地听众所闻所记,《韩诗外传》、包山简、上博简等可对与此相关的问题给予补证。由汉初贾谊“侧...
【内容提要】 唐初文馆学士是文坛的核心力量,这与他们拥有政治与文学双重优势有直接关系。对学士诗的考察不能单纯地从文学角度展开,必须注意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学士诗具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