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弃逐与回归——上古弃逐文学与文化导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研究》2014年4期 尚永亮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弃子、弃妇与逐臣是中国早期历史中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三者既各自独立,分别反映了父子、夫妇、君臣三种基本关系,又紧相关合,由家庭层面扩展到国家层面,构成了独特的家国一体的弃逐文化,并形成从弃逐到回归的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这是一个尚未引起研究者充分关注的领域,也是一个集神话学、文化人类学、文艺学、社会政治学等于一炉而蕴藏极为丰厚的富矿。面对这样一个研究对象,广泛搜集相关史料,系统考察弃子、弃妇、逐臣的实存样态、关联转换及其文学表现和发展嬗变,通过个案考索和类型分析,揭示上古弃逐文化的深层意蕴及其与后世贬谪文学的内在关联,开拓新的研究路向,不仅是有意义的,也是有必要的。
    【关 键 词】弃子/弃妇/逐臣/原型/母题
    【作者简介】尚永亮,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弃子、弃妇与逐臣是中国早期历史中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三者既各自独立,分别反映了父子、夫妇、君臣三种基本关系,又紧相关合,由家庭层面扩展到国家层面,构成了独特的家国一体的弃逐文化,并形成从弃逐到回归的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这是一个尚未引起研究者充分关注的领域,也是一个集神话学、文化人类学、文艺学、社会政治学等于一炉而蕴藏极为丰厚的富矿。面对这样一个研究对象,广泛搜集相关史料,系统考察弃子、弃妇、逐臣的实存样态、关联转换及其文学表现和发展嬗变,通过个案考索和类型分析,揭示上古弃逐文化的深层意蕴及其与后世贬谪文学的内在关联,开拓新的研究路向,不仅是有意义的,也是有必要的。
    下面,试择其要者,以弃子、弃妇、逐臣及其基本母题为主轴,从五个层面作一概要陈述,最后谈谈对上古弃逐文学与文化发生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基于神话学视角的英雄型弃子考察
    作为人类早期的文化现象,不同的弃子传说中蕴含着一个共通的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发现这一母题并用以解读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学文本,是弃逐文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弃子现象,早在19世纪即有学者涉足研究,其代表性著作便是初版于1871年的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此后,诸如詹姆斯·G·弗雷泽《〈旧约〉中的民俗》、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中国学者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陈建宪《神话解读》等著作,或提供了大量有关弃婴、弃子的民俗学资料,或据以展开相关的个案解析,其中特别是萧兵、陈建宪诸作,对在东西方各国弃子传说基础上归纳而成的“磨炼与考验”主题,以及对弃子现象所作的文化阐释,均具灼见。至于对中国古代弃子传说的研究,则多集中在《诗经·生民》所述后稷生而见弃之事上。如涂元济《从母系制过渡到父系制的一场夺子之争——对〈诗经·生民〉神话的一种解释》、许善述《姜嫄弃子考辨》、高扬《〈诗经·大雅·生民〉的文化人类学破译——关于“弃子说”质疑的重新界说》、宋小克《从殷周关系看姜嫄弃子神话》、纪晓建《后稷生而见弃神话的文化探析》等。这些文章,虽考察角度有异,所得结论不同,但从整体上看多侧重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而对英雄型弃子的基本母题,对中国上古时期历史载记中频频出现的与伦理、政治更多关联的忠孝型弃子,对与之紧相关联的弃妇、逐臣现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文学价值等,却少有涉及,由此留下了若干学术空白。
    经过初步考察,笔者发现,从东西方早期弃逐神话和传说中的弃子之身份、心性、经历看,大致可将之分为英雄型和忠孝型两类弃子。其中英雄型弃子多源于神话,忠孝型弃子更接近历史,前者以西方居多,后者以中国为胜。深入分析这两类弃逐故事,去除其繁复多变的枝节,提取其不变的主干,按弃子之缘起、抛弃之地点、救助之过程、最终之结果加以展示,可以认为:施动者、受动者、救助者构成弃子故事的三大基本要素和重要支撑,而抛弃——救助——回归,则是其所呈现的连续性很强的三个阶段。在其浓郁的神谕性质、怪诞特征或宿命色彩背后,深隐着某种历史的必然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