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弃逐与回归——上古弃逐文学与文化导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研究》2014年4期 尚永亮 参加讨论

    四、基于文化学视角的弃逐诗之关联与发展嬗变考察
    弃子、弃妇、逐臣诗“事异而情同”,“切悼沉忧,古今一体”,[9]具有人物角色、事件性质可通约、转换的显著特点;在弃子、弃妇、逐臣现象的背后,则深隐着以阴阳观念为内核的民族文化意识;至于弃逐文学自身的发展,又使其同一体类或不同体类间相互影响、后先承接,展示了一个动态演进的发展脉络。然而,对这种三位一体、紧相关联的弃逐文化现象,古今论者均乏深入、系统的论述。相较而言,古代学者虽偶有真知灼见,但所论多为言简意赅的印象式批评:当代学者在论述方式上虽更具学理深度,却因缺乏系统观照而见木不见林,不少文章流于单一、片面。举例来说,近今学者的相关论著分别集中在对《诗经》弃妇诗和《离骚》、《九章》等逐臣诗的考察方面,却少有关注《楚辞》与《诗经》、逐臣与弃妇间之后先承接、文化关联的。换言之,弃妇是弃妇,逐臣是逐臣,在诗、骚两大文学体式之间,本应具有的以弃逐为纽带的文化关联似乎被人为地切断了。当然,也偶有明眼者看出了二者间的某种关系,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意见,如李金坤《〈风〉〈骚〉“弃妇情结”探论——以〈氓〉、〈谷风〉、〈柏舟〉与〈离骚〉为中心》①一文,即围绕“弃妇情结”,考察了存在于《诗经》之《氓》、《谷风》、《柏舟》与《离骚》等作品中“以男女喻君臣”的文学表现及其异同,论述了屈原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为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开启新径所作的贡献。然惜乎此类文章太少,而且即就此文言,由于作者更重诗骚异同之比较,相对忽略了对《诗经》诸作特别是《柏舟》的文本分析,忽略了相关史料的仔细甄别与合理使用,致使论证过程稍嫌粗略,所得结论也缺乏更有力的学理支撑。与此稍有不同,对《离骚》君臣男女之喻的研究论著,可谓彬彬大盛,其中近今论著较具代表性者,有游国恩《楚辞女性中心说》,潘啸龙《论〈离骚〉的“男女君臣之喻”》、《〈离骚〉的抒情结构及意象表现》,赵逵夫《离骚的比喻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貌问题》诸文。虽然这些文章的观点并不一致,在论据的撷取和论证的方式上也不无可议之处,但其致思方向和部分结论却颇具启发性,适可成为我们考察逐臣诗与弃妇诗之关联及《离骚》象喻范式的基础。事实上,从《诗经》到《楚辞》,弃逐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弃妇诗对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逐臣诗有影响,而且《诗经》中的弃子诗、逐臣诗都对《离骚》有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弃子向逐臣的过渡,弃妇与逐臣的互涵,弃子、弃妇与逐臣文化形态的关合,都在此一过程中日趋明朗地呈现出来。因而,在前人基础上更为深细地解读文本,辨析弃妇诗的具体情态和共性特征,寻找弃妇与弃子、逐臣间的异体同构和文化关联,进而考察其对《离骚》之影响及二者间的承接转换,便是一件足以引人兴趣且极具意义的事情了。
    通过考察可知,《诗经》中以《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白华》为代表的弃妇诗虽然在婚姻形态、人物特点以及所反映的被弃过程等方面不无差异,但在表现婚姻生活中妇人受制于其夫、难以把握自我命运、最终因色衰被弃一点上,却是相同相通的;而男性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因好色而喜新厌旧,第三者为争夺一己利益而进谗蛊惑,则构成弃妇诗的三个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也同时表现在与弃妇诗类同的弃子、逐臣诗中,也就是说,夫、父、君和妇、子、臣虽身份各异,但在其所组成的夫妻、父子、君臣这三对关系中,却存在着一种极其相似的结构形态,一定情况下,妻的身份可以置换为臣、子,夫的身份也可以略同于君、父,由此形成夫妻、父子、君臣间角色的互通互换,亦即异体同构,并作为理论形态凝定为汉儒倡言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10]
    当然,如果细细分辨,夫妻、父子、君臣三种关系又是有所不同的。其中父子关系是前定的,不可改易的;而夫妻、君臣关系则是后定的,是可以更改的。由于前者具有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结,因而,即使子被父弃,相互间仍然心存斩不断的系念,被弃者也存在明确的回归希望;而后者由于缺乏血缘纽带,故导致被弃事件更容易发生,发生后回归的希望也较为渺茫。换一个角度看,子的地位和属性是可以变化的,其由子而夫、父乃至君,由早期属性之“阴”而至后期属性之“阳”,存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妻、臣的地位和属性是不会变化的,即使夫、君亡故,他们仍改不了属“阴”的、依附于人的身份。就此而言,夫妻与君臣、弃妇与逐臣间更多相似性,其异体同构的特征也更为明显。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早在春秋时代对弃妇诗的解读中,即已存在借夫妻以喻君臣,由本义向象征义作多元引申的阐释方式,其中以对《谷风》、《氓》二诗的解说最为典型。循此以往,逐渐形成男女君臣之喻的传统,并对骚体逐臣诗《离骚》发生了显著的影响。[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