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该文先后刊载于《成大中文学报》第10期,2002年;《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中国楚辞学》第2辑,2007年;《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②关于此一主题在后世贬谪文学中的表现,参见尚永亮、程建虎:《唐代逐臣别诗中的回归情结、艺术表现及成因探析》,《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1期。 【参考文献】 [1]尚永亮:《后稷之弃与弃逐文化的母题构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尚永亮:《东西方早期弃逐故事的基本形态及其文化内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3]尚永亮:《英雄、孝子、准弃子——虞舜被害故事的文化解读》,《文学遗产》2014年第3期。 [4]尚永亮:《上古弃子废后的经典案倒与经典文本——时宜臼、申后之弃废及〈诗经〉相关作品的文化阐释》,《学术研究》2012年第4期。 [5]尚永亮:《弃逐视野下的骊姬之乱及其文化意义——以申生之死、重耳出亡为中心》,《江汉论坛》2013年第7期。 [6]尚永亮:《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弃子逐臣之作——〈小弁〉作者及本事评议》,《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7]尚永亮:《逐臣南迁与“惟以告哀”》,《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8]尚永亮:《〈诗经〉弃妇诗分类考述》,《学术论坛》2012年第8期。 [9]徐光启:《诗经六帖》,《〈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1页。 [10]班固:《白虎通义》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尚永亮:《〈诗经〉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12]尚永亮:《〈离骚〉与早期弃逐诗之关联及承接转换》,《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2期。 [13]尚永亮:《离骚的象喻范式与文化内蕴》,《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 [14]尚永亮:《屈原人格与屈赋风格》,《研究生文选》第1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15]尚永亮:《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论屈原贾谊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 [16][美]C. S. 霍尔:《弗洛依德心理学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84页。 [17]《孟子·万章章句上》,《孟子注疏》卷9,《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33-273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