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文章搁置《笛赋》作者的归属问题不论,仅从它对汉代音乐赋的影响入手进行了梳理。《七发》和《洞箫赋》继承了《笛赋》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它的情感表达。《弹琴赋》沿用了它的写实手法,熔铸了儒家思想的痕迹。进而勾勒出上古时期音乐的文学呈现轮廓,探究文人精神丰富性的展开。 【关 键 词】音乐赋/传承与递变/楚辞与汉赋 【作者简介】高长山(1963-),男,山东莱芜人,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及汉晋文学转型研究 屈原的身世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楚辞作品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训释、楚辞的流传过程以及楚辞的影响,是屈原及楚辞研究中的重心和难点。这组论文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意义的新认识和新见解,对推进屈原及楚辞作品研究,以及楚辞的传播及影响研究,有重要意义。 李炳海教授的《屈原贬谪汉北与楚辞相关名物典故的解读》一文通过对《天问》《招魂》《卜居》《渔父》中几个关键句子和词语考释,提出了一些充满新意的见解。论文认为,屈原从郢都前往汉北,经过了春秋时吴楚交战的战场,以及令尹子文所属若敖氏家族覆灭的地方,因此,屈原在写《天问》时,在末章提到了吴军入郢和子文名彰的问题。作者还认为,《招魂》乱辞与《天问》末章同属纪实型叙事,其中的庐江位于今湖北襄阳、宜城之间,这里曾经是楚君的猎场。《招魂》乱辞中的屈原扮演的是观猎者的角色,表达的是恋郢情结。《卜居》中的郑詹尹是郑国贵族的后裔,是以卜筮为隐居谋生手段的贤人。《卜居》和《渔父》是以屈原贬谪汉北为背景写作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屈原放流汉北的创作情况有参考价值。 廖群教授的《从“行吟泽畔”到“世传楚辞”:屈辞初始传播考索》一文探讨了楚辞最早的流传情况,提出屈原“行吟泽畔”可以看作是屈原作品最早吟诵并传播的途径。又认为贾谊“侧闻屈原”、司马迁录《渔父》《怀沙》可证江湘一带有屈原作品流传,《哀时命》、阜阳《离骚》《涉江》残简、《楚辞释文》篇序、刘安作《离骚传》等,可证汉前期吴、淮南都曾是屈原作品传播的重镇。这篇论文把屈原作品的传播提前到屈原“行吟”的过程,并清楚地梳理了汉代屈原作品流传的主要地域以及《楚辞》成集问题,这些观点丰富了我们对于屈原作品传播情况的认识。 高长山教授《音乐的文学表述:从楚辞到汉赋的递变》一文对宋玉的《笛赋》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骚体赋作品《笛赋》应该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这篇作品对汉代有关乐类赋有重大影响。《笛赋》的作者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这篇论文虽然没有讨论《笛赋》的作者归属问题,但是,认为《笛赋》作于战国,并通过对《笛赋》内容的仔细分析,寻绎《笛赋》对汉代乐类赋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笛赋》的价值以及汉代乐类赋文学的演变,同样具有参考价值。(特约主持人:方铭) 中国古代音乐所指向的内容,是歌乐舞三者合一,尤其在上古时代,不管是庄重的祭祀,还是欢快的娱乐场面,歌乐舞三者的简陋组合,也算是一场音乐盛宴了。从传说时代到有史记载,歌词可以依托文字流传而成为诗歌;舞蹈可以凭记忆和传授代代相承;只有音乐,在那个无法记录声音的年代永远失传了。所幸的是,尚有许多古代文学作品用文学的语言记录了音乐的盛况,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面对音乐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用文学语言去描述音乐受到了很大限制。流传下来的描写音乐的楚辞和汉赋作品,有人把它划入“品物”类,因为其中大量描写了乐器的制作过程和演奏情境;有人把它划入“言志”类,认为作者是通过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怀。但不管怎样,在失去了用耳朵去欣赏远古音乐的今天,片言文字都显得弥足珍贵。 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署名宋玉的辞赋作品有《笛赋》一篇,描写笛子的制作和演奏过程。对这篇赋的争论焦点是作者的归属问题,至今真伪难辨。但不管是否为宋玉所作,都不影响这篇赋的艺术价值。我们且搁置作者问题不谈,因为它曾收入唐人编纂的《古文苑》中,因此可以断定它产生的年代一定较早,而且是以楚辞的体式流传于世,所以,无论是从研究音乐辞赋的层面,还是从影响汉代音乐赋发生、发展的角度,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