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音乐的文学表述:从楚辞到汉赋的递变(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 高长山 参加讨论

    这里所描绘的梧桐生长得很茂盛,而不是像枚乘《七发》所展示的那样处于病态。蔡邕并没有渲染山坡的险峻,它虽然也是长在山坡,这和马融《琴赋》所说的“峻陂”又明显不同。桐树受到大自然的精心呵护,在甘露凉风中茁壮成长,没有霜雪雷电的侵袭,反而风调雨顺。俊鸟栖息,鸾凤和白鹤在梧桐树间上下飞翔。蔡邕向人们描绘的是一个温馨祥和的生存环境,梧桐树的生命能量是在良好的状态中积蓄的。蔡邕的《弹琴赋》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开创了一种风气,不再遵循前代同类作品已经形成的固定模式。究其原因,和蔡邕的音乐素养密切相关,他不仅精于弹琴技艺,而且对于乐器的制造有很深的研究。《后汉书》本传记载,他路经吴人焚烧山林,听到桐木所发出的声音,就断定是制琴的好材料,急忙扑救,将此材料制造出闻名于世的“焦尾琴”。这说明,蔡邕对于制造乐器的竹木有很高的鉴别能力,那么,他也一定熟悉这些原材料的属性及生长环境。他对梧桐所作的描写,也当是基于生活经验和对它的深刻了解。
    对音乐带给人的复杂情感变化的描写,从《笛赋》到汉代音乐赋也有清晰的递变轨迹。《笛赋》有正曲和乱辞两部分构成,正曲部分是以散化的语言描绘竹笛,乱辞部分再以韵文的形式赞颂竹笛。这种体式是明显的由楚辞向汉大赋演化蜕变的形式。它的乱辞部分总括全篇,趋于理性,表达了作者的心志。作者赞美衡山的竹管:“博人通明,乐斯道兮。般衍澜漫,终不老兮。双枝间丽,貌甚好兮。”先说它能使人聪慧明道,色彩斑斓,长青不老,竹枝成双地相间生长,形态是那样的美好。然后转而与人事相联系:“八音和调,成禀受兮。善善不衰,为世保兮。绝郑之遗,离南楚兮。美风洋洋,而畅茂兮。”竹笛与其他的乐器都能协调的配合,因为它是禀受了天地的精气而形成的。笛子的声音美善雅正,经久不衰,是人间的正音。它绝弃了郑国遗留下来的靡靡之音,也背离了南楚的蛮荒之声。最后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嘉乐悠长,俟贤士兮。鹿鸣萋萋,思我友兮。安心隐志,可长久兮。”吹奏起嘉乐曲调悠长,在等待贤士的到来。鹿在茂盛的草地上鸣叫呼唤自己的伙伴,让我也思念起我的好友。隐居的志向已经坚定,这才是长久的生活。前面所有的描述是为后面的志向做铺垫:竹管的美好形态,长青不老,渲染了隐居的优美环境;“八音和调”、“善善不衰”阐发了人间正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笛赋》是一篇品物言志之作。用大量篇幅来描述竹管的生长环境、笛子的制造过程和演奏效果,最后用短短几句表明了全篇主旨。后代汉大赋“劝百讽一”的创作手法,可以看到《笛赋》的影子。《笛赋》以竹管生长的优美环境开篇,气氛祥和,中间描写渐趋悲曲,最后以孤独凄凉收束。枚乘的《七发》、马融的《琴赋》、王褒的《洞箫赋》凭借想象,突破性地描述了制造乐器的原材料生长环境的恶劣,《洞箫赋》又把演奏效果推向以“悲”为美的轨道,从而奠定了音乐赋的模式。直到汉末蔡邕的《弹琴赋》再一次新变。
    前面提到,《弹琴赋》对前代同类作品的超越是在描写制造乐器的原材料的生长环境时,用的是写实而不是想象。同样,在描写琴曲的演奏时,《弹琴赋》仍然用的是实笔,而不是虚笔:
    清声发兮五音举,韵宫商兮动徵羽,曲引兴兮繁弦抚。然后哀声既发,秘弄乃开。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复,抑按藏摧。于是繁弦既抑,雅韵复扬。仲尼思归,鹿鸣三章。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青雀西飞,别鹤东翔。饮马长城,楚曲明光。[1]85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