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典范与传统:惠洪与中日禅林的“潇湘八景”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 周裕锴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讨论“潇湘八景”诗在中日禅林里的书写情况。首先探究惠洪的“有声画”(诗)与宋迪“无声句”(画)之间的经典对话,然后指出惠洪的“潇湘八景”诗的典范性为中日禅林所共同认可,其书写范式为日本五山禅僧所仿效。由此考察统计五山禅林“潇湘八景”诗的创作规模,并分析其书写传统的形成。最后探讨“潇湘八景”诗入禅的文化背景,其诗的禅意化与“文字禅”观念的流行同步,其书写传统可视为“文字禅”影响下中日文学艺术交流的一个绝佳象征。
    【关 键 词】潇湘八景/宋迪/惠洪/中日禅林/五山诗僧/文字禅
    【作者简介】周裕锴(1954-),男,四川新繁人,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
     
    目前,学术界关于宋代“潇湘八景”现象的研究已取得极为丰硕的成果,其中尤以堀川贵司、衣若芬、内山精也等人的论著最为突出,或涉及潇湘图之起源,或分析八景图之意蕴,或揭示潇湘八景的诗画关系,或探讨八景的文化现象和域外传播,其视野之开阔,资料之翔实,分析之精到,见解之深刻,均令人称道。①若就“潇湘八景”之课题而言,似乎已无更多的探讨余地。然而笔者发现,如果抛开士大夫文艺传统,而单从中日禅林诗歌的书写典范和传统切入,“潇湘八景”现象仍可有充分的诠释空间。其中至少有这样三个问题值得探讨:其一,以“潇湘八景”为题材的禅林书写究竟起源于何时,有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写作典范?其二,这种题材的诗在中日禅林里的书写情况究竟如何,有多大规模,是否形成一种书写传统?其三,这种典范的认同和传统的建立,究竟体现了中日禅林的一种什么文化现象,与禅学的走向是否相关?以下仅申愚见,就教于方家。
    一、典范对话:“无声句”与“有声画”
    所谓“潇湘八景”现象,其实包含两个向度,一个是绘画的向度,即一切以“潇湘八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另一个是诗歌的向度,即一切题咏《潇湘八景图》之题画诗,以及以“潇湘八景”命名的写景诗。
    众所周知,《潇湘八景图》的始创者是北宋中后期画家宋迪,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曾任湖南转运司判官,《八景图》当作于任职湖南之后。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最早提到宋迪的这组画作:“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②《梦溪笔谈》在元祐三年(1088)以后陆续写成,所以宋迪的《八景图》应该是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的作品。尽管有典籍记载五代的黄筌(903—965)、李成(919—967)等人有早于宋迪的《潇湘八景图》存在,但据学者考证,其资料的可靠性值得怀疑。③总而言之,宋迪首创《潇湘八景图》,已为学界所公认,毋庸赘述。
    在诗歌方面,现存最早题咏《潇湘八景图》的是惠洪(1071—1128)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的一组诗,④题为《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⑤诗题中出现两个文艺学术语:“无声句”和“有声画”。“无声句”是指图画,即所谓“无声诗”,最早见于黄庭坚(1045—1105)诗文:“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写出无声诗。”⑥“既不能诗成无色之画,画出无声之诗。”⑦“无声句”大约是时人的习称,所以惠洪称“人谓之”云云。而“有声画”则指诗歌,除了这组诗的诗题外,《石门文字禅》卷一中另有《同超然无尘饭柏林寺分题得柏字》“欲收有声画,绝景为摹刻”,《华光仁老作墨梅甚妙为赋此》“东坡戏作有声画,竹外一枝斜更好”,卷四中有《次韵天锡提举》“戏为有声画,画此笑时兴”。⑧“有声画”的概念无论是演上人还是惠洪提出来的,总之其身份都是禅僧,并首见于惠洪诗文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