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典范与传统:惠洪与中日禅林的“潇湘八景”书写(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 周裕锴 参加讨论

    惠洪《潇湘八景图》的诗题告诉我们,宋迪以其“潇湘八景”的“无声(诗)句”为时人所称道,而惠洪则应演上人之邀写下了八首“有声画”。值得注意的是,正如诗题所显示的那样,宋迪“作八境绝妙”的“无声句”,是“潇湘八景”绘画向度的典范,惠洪“为之各赋一首”,似乎隐然欲以绝妙的“有声画”与宋迪对话,并试图在“潇湘八景”的诗歌向度为世人作出示范。虽然惠洪的组诗是在与演上人的戏谑对话后完成,但其对后世禅林同题诗歌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戏谑所应有的效果。内山精也指出:“惠洪不仅是现存‘潇湘八景’诗最早期的作者,同时他也是在《潇湘八景图》与宋迪密不可分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题咏的。”⑨所言甚当。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惠洪诗与宋迪画密不可分,不仅分别是“潇湘八景”诗与画的最早期的作者,而且也是“潇湘”题材的诗歌向度与绘画向度为后人推崇仿效的两个典范,其影响延及宋元明清乃至域外。诚如日本五山诗僧义堂周信(1325—1388)所言:“八景云者,蜀之万川也,楚桃源也,潇湘也,而悉托文人以显。……独潇湘,则歌咏图画者极多,若僧史寂音,画工宋度支,是最显于世者也。”⑩更如彦龙周兴(1458—1491)所说:“潇湘八景者,滥觞于宋复古之绘,浸烂于垂须佛之诗。”(11)
    宋迪《潇湘八景图》历代仿效者甚多,其典范性已为学界所公认,(12)然而惠洪诗的典范性却罕有学者论及。关于宋代及域外“潇湘八景”诗的流行,学者往往关注苏轼(1037—1101)《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虔州八境图八首》所起的重要作用。(13)不过,更明显的事实是,苏轼诗中并没有出现“潇湘八景”中的任何一个名目,只是到了惠洪那里,才正式出现与《梦溪笔谈》记载吻合的八个诗题,才建立了“潇湘八景”诗固定的书写模式。
    《石门文字禅》中共有两组“潇湘八景”诗,其一就是前举《宋迪作八境绝妙》那组,其诗题和内容如下:
    湖容秋色磨青铜,夕阳沙白光蒙蒙。翩翻欲下更呕轧,一十五五依芦丛。西兴未归愁欲老,日暮无云天似扫。一声风笛忽惊飞,羲之书空作行草。(平沙落雁)
    东风忽作羊角转,坐看波面纤罗卷。日脚明边白鸟横,江势吞空客帆远。倚栏心绪风丝乱,苍茫初见疑凫雁。渐觉危樯隐映来,此时增损凭诗眼。(远浦归帆)
    宿雨初收山气重,炊烟日影林光动。蚕市渐休人已稀,市桥官柳金丝弄。隔溪谁家花满畦,滑唇黄鸟春风啼。酒旗漠漠望可见,知在柘冈村路西。(山市睛岚)
    泼墨云浓归鸟灭,魂清忽作江天雪。一川秀发浩零乱,万树无声寒妥帖。孤舟卧听打窗扉,起看宵晴月正晖。忽惊尽卷青山去,更觉重携春色归。(江天暮雪)
    橘香浦浦青黄出,维舟日暮柴荆侧。涌波好月如佳人,矜夸似弄婵娟色。夜深河汉正无云,风高掠水白纷纷。五更何处吹画角,披衣起看低金盆。(洞庭秋月)
    岳麓轩窗方在目,云生忽收图画轴。软风为作白头波,倒帆断岸渔村宿。灯火荻丛营夜炊,波心应作出鱼儿。绝怜清境平生事,蓬漏孤吟晓不知。(潇湘夜雨)
    十年车马黄尘路,岁晚客心纷万绪。猛省一声何处钟,寺在烟村最深处。隔溪修竹露人家,扁舟欲唤无人渡。紫藤瘦倚背西风,归僧自入烟萝去。(烟寺晚钟)
    碧苇萧萧风淅沥,村巷沙光泼残日。隔篱炊黍香浮浮,对门登网银戢戢。刺舟渐近桃花店,破鼻香来觉醇酽。举篮就侬博一醉,卧看江山红绿眩。(渔村落照)这八首诗题的文字和先后顺序,与《梦溪笔谈》的记载丝毫不差。八首均为七言古诗,音节抑扬顿挫,描写细致生动,富有想象力,使静态的图画充满了动感,并增加了呕轧的雁叫、风中的笛声、滑唇黄鸟的啼鸣、五更的画角、船篷下的孤吟、淅沥的风声等音响,还有画题原有的烟寺钟声,充分调动了“有声画”的长处。另一组的总诗题就叫《潇湘八景》,(14)作年未详,但可断定写于为演上人作“有声画”之后。其诗题和内容如下:
    朝霞散绮仗天容,无际山岚分外浓。风土萧条人迹静,林蹊花木自鲜秾。(山市晴岚)
    秋霁湖平彻底清,沧浪隐映曜光轮。寒光炯炯为谁好,倚岸凭栏兴最清。(洞庭秋色)
    长空暝色黯阴云,六出飘花堕水滨。万境沉沉天籁息,溪翁忍冻独垂纶。(江天暮雪)
    岳麓甍檐苍莽中,萧萧江雨打船蓬。一声长笛人何去,蒻苙蓑衣宿苇丛。(潇湘夜雨)
    目断青帘在水湄,临风漠漠映斜晖。渔郎笑傲芦花里,乘兴回家何处归。(渔村落照)
    水国烟光映夕晖,谁家仿佛片帆归。翩翩鸥鹭西风急,凝盼沧洲眼力微。(远浦归帆)
    轻烟罩暮上黄昏,殷殷疏钟度远村。略犳横溪人迹静,幡竿缥缈插山根。(烟寺晚钟)
    寂寞蒹葭乱晚风,江波敛滟浸秋空。横斜倦翼归何处,一点渔灯杳霭中。(平沙落雁)这组诗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八首的先后顺序与《梦溪笔谈》记载不同。由于整组诗没有出现过诸如“宋迪”或“图画”之类的字样,因此我们难以断定这到底是题画诗还是写景诗。无论如何,惠洪的两组诗,确立了“潇湘八景”诗无论是作为题画还是写景的基本模式。
    与苏轼不同之处在于,惠洪对《潇湘八景图》所描绘的对象异常熟悉,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和感知。苏轼一生足迹从未到过湖南,而惠洪一生则多次往返或寓居湖南,在湘江边先后度过约十年时光。他第一次游湖南是在元祐八年(1093),早于作《宋迪作八境绝妙》组诗六年。换言之,惠洪写作这两组诗之时,其身份是“潇湘八景”的曾经亲临者或现时在场者。日本五山僧也认识到这一点,如东沼周(1390—1462)指出:“觉范维舟宿碧湘,曾游入梦暮云长。”(15)这意味着日本禅僧注意到惠洪(字觉范)在长沙碧湘门外舟中的经历,并将他与潇湘联系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