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代文学的知识化特征——以汉赋“博物”取向为中心的考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01期 徐公持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文学知识化”,是文学将知识当作写作的重心和目标,文学成为展示各种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载体,这是文学史上的一种特异现象。辞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主流文体,历来对它的写法有“骋辞”、“体物”等概括,而其实质无不归结于“博物”,博物化即是知识化。两汉著名的辞赋作品,多数可以视为文学知识化的代表作。汉代文学的知识化,是西汉前、中期“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汉代处于知识大整合、大发展时期,当时全社会崇尚“博物”观念的产物。汉代文学的知识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的体质,文学作品兼有了知识文章甚至学术文章的某些品格。这种体质特征,使得汉代文学拥有了别一种魅力;但过度追求知识化,也会给文学性造成损害。
    关键词:汉代文学 知识化 博物 辞赋
    作者简介:徐公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过专著《魏晋文学史》等。
     
    文学本来就是人类创造的整体知识中的一部分,就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就是知识。不过本文所说“文学的知识化”,是文学将知识直接当作写作的重心和目标,文学成为展示知识的载体。这是在文学史上很少见的一种特异现象。汉代文学突出显示了“知识化”的倾向,以致成为一代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以汉代文学的主流文体——辞赋为中心,讨论文学的知识化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汉代的“博物”观念及其发生渊源
    在“体国经野,义尚光大”[1]时代精神熏染下,汉代在文化上形成了“博物”风尚。“博”是“大”在文化知识领域中的代名词,“博物”就是尽可能多的拥有知识,就是“义尚光大”的文化诠释和表征。“博物”作为一种文化知识观念,其源甚早。至少我们从孔子那里可以见到权威的说法。他很重视“博学”:“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郑玄注曰:“‘弗畔’,不违道。”[2]又孔子本人亦以博学闻于当世:“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郑玄注曰:“达巷者,党名也,五百家为党。此党之人美孔子博学道艺,不成一名而已。” [3]可见在孔子心目中,“博学”是“君子”的品格,是“不违道”的必要前提。由此博学也成为儒家的重要文化传统,而“博物”只是博学的自然结果。
    汉代“博学”、“博物”风气得到传承并发扬。为了与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军事社会相匹配,汉代致力于建设“博物”文化。这首先是与汉代最重大的文化学术事件——“经学”的兴盛和繁荣,有着直接关联。从汉初开始,朝廷陆续设立诸经博士,其后在武帝独尊儒术大文化背景下,经学成为皇朝官方学术,更因朝廷取士政策中包括“明经”、“文学”等内容,儒学成为广大文士进入仕途必修功课。汉代儒者世代传授,门生众多,不少经师门下,生徒以千、万计,经学遂以大昌。“经学”内容基本上就是所谓 “六艺”(“六经”),准确地说,“六艺”不是六部著作(一说“乐”无书),而是六大类学问。“六经”内容庞杂,包罗万象,构成一综合型文化学术体系。例如《诗》,虽然可以指“三百篇”具体作品,但它也是指一种著作类别,是诗歌甚至是文学的大类代名词,被赋予它以广泛的文学功能。春秋时期,道家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卷上),而儒家则力主“学而时习之”,崇尚知识。汉代确立礼乐制度后,儒家“六艺”就成为官方经典和公共教材。而“六艺”内容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博”,“六艺”合起来,就是政治制度、道德准则、文化知识的大集合。对此司马谈在《六家要旨》中劈头就指出儒学特点是“博”:“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他又进一步解释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4]司马谈虽站在批评立场上,但他的概括相当确切。司马谈还说到《春秋》的风格是“约其文辞而指博”(《史记·孔子世家》),其实六经皆有此种内容和功能上的“指博”特点,这是一种文化“溢出”效应。“六经”本身既然具有知识内涵广博的特征,儒学在汉代的兴盛,就必然导致博学风气的盛行。又因经学培育出了一大批“博学”儒者群体,就给文化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总体说,经学的发达助长了“博学”、“博物”风气,促进了广泛领域众多学术门类的成长。汉代将一批高级儒者称作“博士”,突出了他们的知识性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