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代文学的知识化特征——以汉赋“博物”取向为中心的考察(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01期 徐公持 参加讨论

    对于文学写作来说,科学技术与语言文字有着很大不同。首先科学对于文学来说,它不具有工具性,因此二者不存在“天然”的亲密关联。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到,汉代的文士在儒学“六艺”的影响下,大多拥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他们的“学问”也往往是综合型的,其中不乏“文理兼综”人才。那些被我们认为的“文学家”也好,“科学家”也好,其实大都很难判断其知识分野,他们知识面一般都很广阔,许多科技人物具有良好的儒学——文学修养,有些杰出科学家就是优秀的诗赋作家、文章高手。总之,他们都是一些“博学”者。如刘向、刘歆父子,他们都是天文历法专家,但也是重要文学家、史学家。张衡更是范例,他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伟大贡献,在文学方面也是位杰出诗人、辞赋作者。浓厚的时代“博物”风尚,以及文士们自身的知识结构,还有“博学”“多识”的文学观念,决定了科学与文学是要发生关联的,互相渗透、交互影响是必然取向。
    汉赋在科技知识方面的“博物”印记,所涉作品甚多,形态和方式也总杂不一。以近代眼光衡量,其学科分布面很广泛,几乎当时所有科技知识,包括社会学科,都可以写进辞赋作品中来,用以“炫博”。从“博物”之赋的表现形态言,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作品所写主题比较专注,涉及知识有一定限制,可以说是一些专题的“博物”作品,如数量众多的“咏物”(包括咏“事”)之赋即是。今存最早的一批汉赋如陆贾《孟春赋》、贾谊《虡赋》等皆是。此类作品一般围绕主题,专注于描述某个对象,层层发掘,“写物图貎”,务求真切。不过此类作品因其题材专狭,故而篇幅相对短小,只能算作“咏物小赋”,其“博物”的特性,主要在于深入细致,以某一事物为主题,描述穷尽作者之所知。另一类作品则内容弘富、篇制鉅大,往往寓含某一大领域或者是多学科的知识,显示出综合性“博物”特性和品格。例如那些“京殿苑猎”之赋,往往跨越多种知识领域,它们既是文学巨制,也是知识府库。作品重点描写何种知识,则与作品题目特别是作者个人知识涵养有极大关系,并无定制。至于作者作品之例,这里只能略以时代先后为序,举其荦荦大者,以示其“博物”端倪。
    首先是枚乘《七发》。本篇开首即曰:“楚太子有疾”,然后写“吴客往问之”。吴客探视太子之后,开出治疗方案:“今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全篇主旨,即在治楚太子之疾。所以本篇所写以治病为主。篇中对太子疾病的具体诊断是:“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邪气袭逆,中若结轖……”;“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今太子肤色靡曼,四支委随,筋骨挺解,血脉淫濯,手足惰窳,……虽令扁鹊治内、巫咸治外,尚何及哉!”这些描写,传达出传统医学领域的知识系统;所说“阴阳”“邪正”“血脉”“寒热”等,正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框架的基本支点,这是本篇“博物”的第一个领域。第二个领域则跳出医学,叙说各种社会游乐项目。针对太子症状,“吴客”放弃“药石针刺灸疗”等手段,转而提出以“要言妙道”为治疗之方。而能够以“要言妙道”进说者,必须由“博见强识”的“君子”来担任,这就正面规定了本篇的“博物”性格向更广泛的领域展开。以下“吴客”便说以音乐、美食、骑马、游览、校猎、观涛、方术等七事。此七事皆为发挥“博见强识”而设立,且都有详尽丰富的细节,其中也蕴含了不少科技领域知识,构成本篇“博物”内涵的重要特征。总体说,《七发》从医学入手,展开多领域的“骋辞”“体物”描写,与此前的屈原《离骚》、贾谊《鵩鸟赋》等比较,表现了更多的知识性成分和“科技含量”。枚乘初步体现了辞赋博物化与科学技术知识的关联性。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写作在《七发》之后,而其“博物”色彩也更加浓重。与篇幅的扩展相对应,《子虚赋》、《上林赋》的比物属事更加丰富,而物类物态描述,也愈加精细繁多,体现了追求知识方面务求广博的品格。具体知识领域,则涉及地理地貌、山川分布、气候气象、城郭规划、历代建筑、动物植物物种,还有国家仪典、朝廷制度等等,知识容量很大。而每一类知识,也往往罄其所知,大量展示,山堆海积,络绎不绝;加上藻采绚丽,令人目不暇接。如“子虚先生”说“云梦之事”,“子虚先生”所说云梦泽中“众物”,“乌有先生”所说齐国“渤澥”之中“俶傥瑰玮,异方殊类;珍怪鸟兽,万端鳞崪”,“亡是公”所说上林苑之“亭皋千里”、“万物众伙”等等,种类繁多,名称冷僻,无论是草木或者鸟兽,多是珍稀奇特物品,普通读者大多需要参阅注解,才能领会。这标志着作者将“骋辞”“体物”功夫发展到极致。而论其实质,就是将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学科的诸多门类知识,海量地向读者推出,体现着知识在量方面的扩张。此是其一。其二,作品在描述和叙述对象时,往往作多维度的视角转换,如《子虚赋》中一口气说“其山……”、“其土……”、“其石……”、“其东……”、“其南……”、“其高……”、“其卑……”、“其西……”、“其北……”、“其上……”、“其下……”、“其中……”等。这种多角度叠加式的描述,固然体现着向更广大、更细密的知识领域展开,同时更意味着在认知方法上的进步,即自觉运用多层次的、立体的、综合的方法,来弥补平面的、单向度的认知方法的不足,从而在知识的体系性上有所加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