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汉代文学的知识化特征——以汉赋“博物”取向为中心的考察(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4年01期 徐公持 参加讨论

    汉代尚“博”的原因,除了对接大帝国时代精神、传承儒学观念之外,还与当时文化学术发展的大背景相切合。上文已说及儒学昌盛背景下各学科知识受到重视。事实上,汉代在知识和学术领域,进入一个大整合、大发展的时期。这种整合发展表现在各个领域。首先在与经学关系最密切的思想哲学领域,政治伦理及道德领域,社会制度规章仪典领域,历史文化领域,以及古籍整理和研究等等,都在整合先秦思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进汉人的理解,形成新的学术文化体系。例如在思想哲学方面,整合了先秦道家、阴阳家的思想资源,建立起了完整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思想体系。这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中表现最为明显[7]。又在制度文化领域,整合了儒家、法家、道家的思想资源,建立起皇权天授、“三纲五常”等政治生活、人际关系的伦理规制体系。在历史文化领域,整合了先秦儒家、阴阳家等思想资源,建立起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发展观,对上古以来历史作出清理,为当代皇权的合法性寻找神圣依据,编写出皇家史学著作等等。而在自然科学领域,在大帝国空前物质基础和皇权的支持下,通过对先秦时期各学科所取得成绩的整合,汉代更有综合性的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大帝国“义尚光大”精神的感召,对儒家“博学”传统的继承,经学昌盛的“溢出效应”,还有自然、社会、人文各知识领域和各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些都促成了汉代“博物”观念和风尚的形成,及其文化强势地位的确立。缘此,“博物”遂成为体现汉代主流文化观念的重要表征。
    汉代“博物”风尚对文学的影响和渗透
    同时代两种文化要素之间发生交流和彼此影响,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汉代发生的情况,正是“博物”风尚对文学的写作方式和写作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以颇为强势方式,浸润并介入了当时的文学写作,改变着当时的文学面貌。在此我们要进一步讨论:博物风尚是如何影响汉代文学的?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后果和意义如何?
    文学被某种特定文化观念和风尚改变,在文学史上并不稀见。不过发生这种事态,除了作为影响方的观念和风尚相当强势和流行,足以撼动和渗透其他文化品种的生态状况之外,那被影响方也必定存在某种好尚趋势,导致它无法抵御甚至积极迎合强势方的浸润和渗透。而汉代的文学正是如此,它本身在观念上存在明显的好尚倾向,使之在“博物”强势社会文化风尚面前,甘愿接纳其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身的体质和面貌。汉代文学观念上的主要倾向性,一言以蔽之曰:功利性取向。从文学的性质到功能,都强调其实际功用,特别是在社会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的效用。关于对文学的实用功利性理解,可以溯源到孔子,他有经典名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8] 这里除了“可以兴”“可以怨”中含有一些表达情绪的文学固有功能外,其他说的多是社会政治道德性功能。而末句“多识……”是说学习知识的功能,应当算是第三重功能了,但也是实用性质的,而非文学的固有功能。孔子将“诗”的功能分解为三大类,其说本不能算錯,但存在偏重实用功能的倾向。它使得文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社会政治道德性功能加上知识性功能)负载太重,而对文学本性即第一重功能的发挥重视不够。时至汉代,独尊儒术,经学发达,经学掩盖了其他学问,文学的性质和功能也被重新定位。当时的主导观念就是:“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9]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10]对于文学艺术的性质,虽然能够理解为“生人心者也”,但对于其功能,则全都归结到“政”上去,结论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仅仅是与“礼”“政”“刑”联动的“四达”之一,目的在于推行“王道”。又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正得失……”[11]文学艺术固有的精神调节作用,感情抒发作用,生活娱乐作用,几乎全都被无视了,而“正得失”等等“教化”作用受到特别的重视。这些就是汉代经学家心目中的“诗”学。要之政治道德功利主义盛行,使得文学观念受到扭曲,严重地偏向社会实用,而忽略其固有的文学本性。可以说,汉儒放大了孔子学说的偏颇。所以后来曹丕索性认为文学的功能就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完全是社会政治性质的。不过在汉代的实用主义文学观中,虽然文学的个人性情功能基本被轻忽甚至抹杀,那作为文学第三重功能的知识性功能,却并未被忽视。孔子“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的教导,还被谨记着,我们看到不少汉儒解说“六经”的文字中,对于这些“名物”的“训诂”做得相当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汉儒“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汉书·儒林传》),其中很大部分就是在做“多识”或“博学”的功夫。汉代“小学”著作《尔雅》中“释天”“释地”“释山”“释水”之后,便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等等,这里对各种知识门类的先后顺序,都大体按照孔子论“诗”的原话排列。皇侃根据汉儒的意思诠释“诗”的“多识”功能说:“《关雎》、《鹊巢》,是有‘鸟’也;《驺虞》、《狼跋》,是有‘兽’也;《采蘩》、《葛覃》,是有‘草’也;《甘棠》、《棫朴》,是有‘木’也。诗并载其名,学诗者则‘多识’之也。”(《论语集解义疏》卷九)可知汉儒的思路仍然谨守着孔子所阐述过的“多识于鸟兽草木”经典言论。
    本来“博物”需要书面载体,这理应是科技或社会人文学术论著这些“纯”知识性文体的任务,它们是正宗“博物之文”。汉代产生的各门类著作不少,如《许商算术》、《杜忠算术》(数学),《律历数法》、《日月宿历》、《海中二十八宿国》、《图书秘记》、《灵宪》(天文历法),《水经》(地学),《宫宅地形》(建筑学)、《神农教田相土耕种》、《种树臧果相蚕》、《董安国》(农学),《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妇人婴儿方》、《仓公》(医学),《盐铁论》(经济学),《史记》、《汉书》、《帝王诸侯世谱》(历史学),《李将军射法》、《杂家兵法》(军事学),等等。它们或者“特极阴阳之数”(陆绩《述玄》),或者记载天地社会各类物象事态,或者阐述事物性状及运转机制等等,无疑都是科技史或思想史上的要籍。扬雄的《太玄》,是汉代重要学术著作。其内容驳杂,既体现着玄学哲理思考,也凝聚了深厚知识。它被评为“深者入黄泉,髙者出苍天;大者含元气,纤者入无伦”(《汉书·扬雄传》)。堪称是博物巨擘。随着“博物”风尚的强势浸润,文学也接纳了博物内容。文学观念上的这种对“多识”功能的重视,实际上就是预先设置了一条对接渠道,让“博物”风尚进入文学领地畅通无阻。应当说,汉代文学各种文体,在创作上都受到博物观念的影响。但是,受“博物”影响最大的文体就是辞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