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林若望:再论词尾“了”的时体意义(4)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语文》 林若望 参加讨论

    (4)a.John was writing a letter(at three o'clock).b.John wrote a letter yesterday.
    Reichenbach(1947)是第一个提出利用事件时间(E)、说话时间(S)与参照时间(R)等三个时间来描述英语时制的学者,如(5)中的句子:
    (5)a.R<S,E=R I liked him.(过去时)
    b.S=R=E I like him.(现在时)
    c.S<R,E=R I will like him.(未来时)
    d.R=S,E<R I have seen him.(现在完成时)
    e.R<S,E<R I had seen him.(过去完成时)
    f.S<E<R I will have seen him.(未来完成时)
    Reichenbach引入参照时间的最主要动机是因为英语的完成体用例,如过去完成体的例(6)。
    (6)Peter had gone(when I arrived).(E<R<S)
    例(6)如果用单纯的E<S这个表过去的时间关系是无法充分诠释这个句子的所有时间意义的。Reichenbach认为此句的事件时间是相对应于另外一个在说话之前的时间,称之为参照时间。参照时间可以是隐性,也可以是显性,如例句(6)的when I arrived就是一个显性参照时间。Reichenbech利用E、S、R这三个时间的先后或是重叠次序定义了英语时制与体的组合。
    传统上,时制往往被理解成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Reichenbach则是用三时来描述时制,Klein(1992、1994)打破这个传统,主张时制所联系的时间不是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而是主题时间(topic time)与说话时间。所谓主题时间和Reichenbach的参照时间概念上相当接近,是说话者用来断言句子的时间。主题时间另一方面又和事件时间也有包含、重叠或前后关系,Klein认为主题时间和事件时间的关系就是传统上的语法体或是视点体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