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访落》是《周颂·闵予小子之什》中的一篇,该篇与《闵予小子》、《敬之》、《小毖》四篇,因“俱言嗣王,文势相类”,通常被视为一组诗。《闵予小子》篇《郑笺》云:...
内容提要: 中唐诗坛上,韩、柳都是独树一帜的重要诗人。就诗歌题材而言,韩愈开拓了诗歌的题材范围,柳宗元则进行了深度开掘。就诗歌艺术而论,韩、柳两家诗风各有千秋:韩诗...
内容提要: 学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体格律问题越来越关注,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也渐趋深入,但也存在一些可完善和推进之处。就五言诗律化进程研究而言,我们在已经大致“知其然”的...
内容提要: 唐五代隐逸词除了在内容上受到创作主体的个性、情志、际遇与隐居环境等因素影响,有表达向往归隐、交代隐逸缘由、刻画隐逸环境、描写隐逸生活、抒发隐逸哲思、歌咏...
摘要: 辛弃疾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用典,在这些典故的运用中,辛弃疾尤其欣赏陶渊明。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应该说三度罢官隐居的人生经历是其产生慕陶思想的重...
摘要: 赋用联绵字本于用字造语的讲求,不拘"单纯复音"的语言学定义。或联绵与复合并置,或同旁鱼贯,以资铺陈;或联绵与复合属对,但取字面相类。联绵字初多分用,或以声韵系联,习...
内容提要: “变风变雅”意味着春秋文学新的精神气象与格局。春秋文学的“新”与“变”不仅仅是经学家指责的消极意义上礼崩乐坏的政治转折,更是积极意义上新的人文思想和审美...
内容提要: 文学作品成为经典,必须经过时间的筛选,即有一个转化为经典的过程。在现代学术语境中,载入文学史册无疑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方式。通过梳理《中国文学史》编撰...
摘要: 山水志书不仅是舆地之学的第一手资料,在保存历代题咏方面,也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但由于其史部属性及稀见等因素,古文献研究者给予的关注尚显不足。以《中华山水志丛刊》为...
内容提要: 宋元明清禅宗语录在传播接受唐诗名篇时,其常见类型有四:单篇完整型、单篇摘句型、单篇活用型和多篇组合型;传播接受的语境则可分成三种:触景生情型、借题发挥型...
内容提要: 明清时期是古典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很多小说寓意深远,这在小说命名之中体现得尤为显著。从寓意法角度探讨明清小说命名,前人很少涉及。明清小说作者善于通过命名的...
摘要: “诗言志”被称为中国文学理论“开山的纲领”①。闻一多先生曾对“志”作出解释:“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这三个意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阶段。”守后人多...
内容提要: 孟浩然诗歌蕴含着楚辞、西曲之情韵。绵密的叙事、连续的画面、流动的思绪激荡着襄阳民歌柔婉的乐章,歌乐的体式、连续的用韵、咏叹式的词句涵融着西曲复沓的曲式,...
摘要: 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两淮盐政伊龄阿遵照清高宗谕令,负责主持搜罗、审查扬州地区的戏剧曲本,以期将字句违碍者销毁尽净。为此,伊龄阿、图明阿等人在扬州设立“词曲局...
内容提要: 有清一代文献浩繁,大量有关曲家、剧目之散见文献史料亟待勾稽和考辨。通过相关档案史料的勾稽,可考辨清中叶黄图珌、徐柱臣、许树棠等三位曲家的生平行实与著述,...
摘要: 本文关注《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艺术效果,从"地域之分"和"尊卑之分"两点切入,考察人物的用语选择。用语选择体现出《红楼梦》人物语域(register)上的差异,塑造出...
内容提要: 韩愈颠覆“子夏作《序》”,挑战汉唐以来《诗序》研究的权威,其目的在于重建儒学,构建新的经典文化承传系统。这一创举不仅是《诗序》研究的大转折,也启发了宋代...
摘要: "斩足"是晚明清初渐次发生在《西厢记》评点领域的一种文学现象,指砍掉第五本情节,收局于第四本第四折张生惊梦草桥店。在《西厢记》世俗唱演式微的情形下,文人圈内关于...
摘要: 陆游文章雍雅典则,其风度气韵首先得益于家学熏陶。放翁自幼深受祖、父精神教诲,耳提面命之间渐告淹博。他没有学术专著,却能将考订典章名物、深究字词训释、辨析学术...
摘要: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剧作。它在18世纪的英国共有三个译本,都转译自法国神父马若瑟的法译本,是当时英国人了解中国戏剧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