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亭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建筑之一,从亭建筑到文学意象是一种文学升华和文化趣味的依附过程。亭意象的历史形成与演变过程与亭建筑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统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
内容提要: 先秦辞赋承《诗经》“诗言志”传统,又是“贤人失志之赋作”的结果,具有明显的“赋志”思想。汉代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心”之作,“主文而谲谏”,多劝谏、多训导、...
摘要: 晚明词坛是清词复兴的逻辑起点。清初词坛的创作主力,无论是高蹈不仕的遗民,还是再仕新朝的贰臣,都是晚明词坛的过来人。晚明词坛对清词复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晚...
摘要: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现的三次元宵节,因作者的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各具特色。曹雪芹在元宵节叙事中,体现了高超的叙事才能:借元宵节设置情节点,生发并推动情节进一步...
摘要: 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钟嵘的《诗品》、谢赫的《古画品录》(包括姚最的《续画品》)、庾肩吾的《书品》,作为诗、书、画的第一“品”,皆成书于六朝梁代之后。这绝非...
文气论贯穿于各个时代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而又脉络清楚的话语谱系,然而不同时代因社会思潮、文化语境、审美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致使文气论话语构成和批...
摘要: 作为晚清文坛的重要人物,李慈铭在文学、经学、史学上均有重要实绩。具体到诗歌批评方面,他不为门户家数所拘,对历代诗学遗产取"以多师为吾师"的态度,提倡"不专一家,不名一...
摘要: 《天问》的"吴获迄古"四句诗,叙述的是吴国初创期的历史,不存在错简和文字讹误。战国时期的南岳衡山,具体方位在桐柏山,山名由山的形状而来。太伯、仲雍由岐山迁移到汉水东...
摘要: 汪师韩《孙文志疑》提出的“孙樵古文伪作”说存在重大缺陷,这一观点没有版本依据,从汪师韩所谓伪作中可以考查孙樵行迹,且汪师韩未能较为合适地评论这些作品的艺术成...
摘要: 《左传》作为中国叙事文学的真正起点和开篇,对于中国叙事结构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引申出如何看待"文史不分"与中国叙事传统的关系问题,以全知叙事、纯客观叙事和...
摘要: 魏晋南北朝咏怀诗和咏物诗的平行发展,到唐代达到高潮并形成汇流,于是开始产生一种新的、特殊题材类型——自咏诗:以"自咏"为题,或题目涵义等同于"自咏"的一类诗,其...
摘 要: 作为乾隆诗坛地位最高的宗师,沈德潜诗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青年求学时期、中年馆课时期、晚境腾达和归田时期。青年时代有三个人给予他的诗学观念以重要影响,老...
摘要: 对古典诗歌声音描写的既有研究大多围绕唐诗的抒情美学展开,注重论说“子规鸣”“猿啼”“疏钟”“夜雨”等反复出现的类型化意象所具有的经典抒情内涵,研究范式较为单一...
摘要: 在我国传统小说戏曲中,往往有一个体现作品主旨或绾结全书结构、具有特殊作用的功能性器物,这个器物我们不妨称之为"主题物"。但和一般小说戏曲只有一个主题物不同,《红...
摘要: 中国古代诗论在对待学问上存在着一个辩证的结构——作家既要有丰富的学问,又要将学问不著痕迹地熔炼进自己的主体情志之中。皎然"作用"说凸显了这一点:"诗有六至"...
摘要: 魏晋以降,随着文学的自觉,经学与文学分野。然而,文章渊源于五经,仍然是时代普遍的文学观念。因此,经学诗性思维的审美特质也影响了魏晋诗学理论及其诗歌创作的话语...
摘要: 明清之际,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宗旨研经立说。其《诗》学著作《诗广传》对《诗序》的众多突破与发展,在当时的《诗经》学著作中独树一帜,得益于其"拟议变化"的...
内容提要: 《诗经·驺虞》主旨关乎上古蜡祭中的“迎虎”及“田狩”之礼;作为上古的仪式乐舞,此诗用于与“迎虎”及“田狩”相关的“射礼”;《礼记·乐记》等古籍关于“《驺...
内容提要: 蔡邕碑文称引《论语》典故颇多,在称引时格外注重对《论语》中富有文学色彩事象的吸纳。称引形式多样且富于变化,常见的有摘句型、紧缩型、密集型、整合型四种形式...
摘要: 唐朝末期,诗人的创作更多地回到个人、回到内心,诗的题材琐屑,境界变窄,气象趋小而带有荒寒之气,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诗歌风气的是姚贾。我们习惯上以此来论定晚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