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刘勰独特的小说地位论和小说观,《文心雕龙》没有为小说文体设置专篇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心雕龙》这部体大思精、兼备众体的文论名著中没有涉及小说理论。《文...
摘要: 在诗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位大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一直以陶谢并称,而且是陶在谢前、重陶而轻谢的。但清初大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在其《古诗评选》中对陶诗和谢诗...
摘要: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十一日,苏轼"舟中读《文选》"。由苏轼论及《文选》的文献似可得知,元丰年间苏轼才开始正式阅读《文选》,而且这个《文选》应该是五臣注本...
摘要: 《尚书》文体对后世的影响与意义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六体"的文章学地位。"六体"不但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体的生成,而且影响了后世散文创作和文章风...
摘要: 徐州知府桂中行于清光绪十七年刊成徐州第一部诗歌总集《徐州诗徵》,张伯英承续前贤,于民国二十四年刊成《徐州续诗徵》二十二卷。两部《诗徵》收录了元代至民国时期600余...
内容提要: 自宋代以来,元宵节就开始大量地进入文学作品。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元宵节带有万人空巷的民间狂欢色彩,同时也有了“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宋元话本中的...
摘要: 众多《红楼梦》注本对第九十二回让两子“还棋头”、第一百十一回让四子“赢了半子”的解释观点不一、详略有别,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红研所校注本、两部《红楼梦辞典》、...
摘要: 魏晋咏物赋个人创作数量以曹植和傅玄为最多。二人在创作思想、创作取向、创作技法上有趋同性。这和作者性格、时代风气有关。傅玄生活在西晋,但他的咏物赋明显地承继了...
摘要: 晏殊与冯延巳由于均受到花间派的影响,二者在词风、意象、境界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呈现出一脉相承。但由于生活背景、仕途遭遇及人生感悟等方面的不同,二者的文学作品...
摘要: 学界现有的“意象”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是围绕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建立起来的,因而“意象”说在面对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时往往陷入困境。这也是“意象”说、“意境...
摘要: 祠禄官制对宋代社会文化特别是南宋士人阶层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南宋士人的居乡提供了有效的制度通道,从而促成了南宋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繁荣。从方信孺为核心的福建莆田诗...
摘要: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的文本结构较为简单,既是一种常见的“启+乱”式的循环结构,而且能够反映出西周初期的诗乐面貌。其乐章结构较为特殊,但从简的形制及背题简号、...
摘要: 顾太清的创作与交游,以丈夫奕绘逝世,搬离荣王府为转折,形成了前后期的鲜明对比。婚内她的诗词多以题画、咏物、写景为题材,风格恬淡清隽;除与奕绘和女性诗友唱和之外,罕有...
摘要: "以诗比词"指的是词学批评中将诗词的作者、作品、发展阶段等进行比拟或比较,借助诗歌风格、成就等方面的特征,以表达论者对词的评价与判断的批评方式。这种现象开始出...
摘要: 孔尚任能与平阳(今山西临汾)结缘,直接机缘就是刘棨邀请,田雯很可能发挥了中介作用。孔尚任应邀,具有发挥自己社会价值、获取经济回报的双重目的。旅晋期诗文成为研究孔...
摘要: “平”是宋元散文最具根本性的审美意识之一。宋元散文的尚“平”之风源于对晚唐浮华文风的反拨纠偏。宋元散文之“平”,既体现为外在的“平易晓畅”的形式特征,更导源...
摘要: 古律诗介于古体、律体之间,实难界分。《唐诗品汇》、《古今诗删》和《唐诗解》将其归入古诗,《唐诗归》肯定以古为律,划为律诗,关于诗体归属的分歧和争议实是明代辨体思...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观念经历的漫长嬗变过程揭示出两个显著事实:首先,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从依附于经学到逐渐独立,过程漫长,且一直存在经典与反经典,即经典的树立与推翻问题...
摘要: 咏物诗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诗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诗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
摘 要: 常熟屈氏家族兴业,发展到清代,出现了以屈秉筠、季兰韵为代表,包括屈静堃、钱珍、叶婉仪、屈凝、屈敏等七人在内的家族女性文人群体,形成了一门风雅、群体唱和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