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自宋代以来,元宵节就开始大量地进入文学作品。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元宵节带有万人空巷的民间狂欢色彩,同时也有了“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宋元话本中的元宵节则往往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成为小说中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许多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也在这个热闹的夜晚发生,主要人物的命运也在此夜发生逆转。《红楼梦》对传统的元宵节描写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它将元宵节这一传统的普通民众的室外狂欢活动变成了贵族大家庭中的室内雅集活动;元宵节不再以赏花灯和放烟火作为描写的重点,而是以家庭内部各色人物的活动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作为描写的重点。《红楼梦》中的元宵节没有发生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而是预言了一群青春少女的悲剧命运。 关 键 词:元宵节/《红楼梦》/狂欢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世情小说中的民俗研究”(12YJA751040);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民俗意象”(08JDC103)。 作者简介:刘相雨,男,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宋人关于元宵节的记忆 元宵节在宋代开始成为一个颇为重要的节日,这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一《元宵》、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中都有记载。这些记载互有详略,分别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和南宋都城杭州元宵节的盛况。我们首先来看《东京梦华录》中的相关记载: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柮儿,杂剧。温大头、小曹,稽琴……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呇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驾坐一时呈拽。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彩结栏槛,两边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簪赐花,执骨朵子,面此乐棚。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内等子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1](P37-38)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北宋都城东京的元宵节是非常隆重的。元宵节期间,除了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的灯山和“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的棘盆等各色景观以外,更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娱乐活动,所谓“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各行各业的生意人,也会蜂拥而至。甚至皇帝也会参加这种民间的娱乐活动,以表示所谓的“与民同乐”,宣德楼上还有专为皇帝准备的“御座”,这就更增加了元宵节活动的吸引力。 《梦粱录》则记载了南宋都城杭州元宵节的盛况: 今杭城元宵之际,州府设上元醮,诸狱修净狱道场,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以宽民力。舞队自去岁冬至日,便呈行放。遇夜,官府支散钱酒犒之。元夕之时,自十四为始,对支所犒钱酒。十五夜,帅臣出街弹压,遇舞队照例特犒。街坊买卖之人,并行支钱散给。此岁岁州府科额支行,庶几体朝廷与民同乐之意……更兼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如清河坊蒋检阅家,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至十六夜收灯,舞队方散。[2](P125) 南宋都城杭州元宵节的热闹情况丝毫不下于北宋都城东京,不仅“家家灯火,处处管弦”,而且朝廷对元宵节活动从经济上予以种种鼓励和支持,不但发放三天租赁房屋的钱,而且对参加元宵节游行的舞队和各行各业的生意人都有赏赐,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参与的热情很高。《武林旧事》记载了杭州城的各种花灯,如“苏灯”“无骨灯”,特别提到朝廷的奖励措施,“天府每夕差官点视,各给酒钱灯烛,多寡有差。且使之南至升旸宫支酒烛,北至春风楼支钱。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盖无夕不然也”[3](P343)。宋徽宗时对元宵灯会的重视,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从腊月初一日,直点灯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夜。为甚从腊月放灯?盖恐正月十五日阴雨,有妨行乐,故谓之预赏元宵”[4](P330)。正是由于朝廷的各种奖励、支持措施,所以两宋时期的元宵节热闹异常,在文人的笔下也带有了太平盛世的色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