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五言诗律化进程与唐诗体式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杜晓勤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学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体格律问题越来越关注,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也渐趋深入,但也存在一些可完善和推进之处。就五言诗律化进程研究而言,我们在已经大致“知其然”的情况下,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其“所以然”的探讨上;就唐诗体式研究而言,也应加强对其系统性、历时性及各体式之间关系的研究,同时还要注意对相关诗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考辨,将唐人所用与后人所论区分开来,如此方能得唐人诗体观念之真味。鉴于此,本人近年来主要是从诗体发展重要史实考证、诗体概念涵义辨析、重要诗人诗体分类方式和诗体观念等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考辨和实证研究工作,在纠正了学界相沿已久或新出现的一些偏误的同时,也对五言诗律化进程和唐诗体式研究作了一定的宏观理论思考,期望与学界同好一起推动中国古代诗歌体格律研究更上一层楼。
    关 键 词:五言诗律化进程/唐诗体式研究/诗体分类/齐梁体/学术史
    作者简介:杜晓勤,男,江苏如皋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从南北朝后期开始,诗歌的体格律问题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沈约的《四声谱》、刘勰的《文心雕龙》、锺嵘的《诗品》、刘善经的《四声指归》,是较早讨论和规范五言诗声律体格的理论著作,也是后人研究永明体、齐梁体诗律体系和艺术风格的第一手资料。唐五代流行的诗式、诗法、诗格类著作,如上官仪的《笔札华梁》、佚名的《文笔式》、元兢的《诗髓脑》、崔融的《唐朝新定诗格》、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旧题白居易的《金针诗格》、僧齐己的《风骚旨格》等①,既是普及诗歌作法的指南书,也反映了时人对古近体诗歌体式特点、格律体系和写作技巧的理论总结。入宋以后,人们则在诗话、诗评和诗选中,谈及对各体诗歌艺术风格、创作规律的认识②。明代中后期,复古诗学兴起,又出现了一批以溯源辨体为宗旨的分体诗选和体式研究专著③。清中前期,受乾嘉学派影响,一些学者利用音韵学研究成果,开始尝试对中国古典诗歌各体的声韵调格式进行考证和描述④。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学者们开始用现代学术方法,对中国古典诗歌体式和格律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阐述,产生了一些标志性成果。近二十年来,各种诗歌体式研究著作和专题论文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面对如此悠久的研究历史和如此丰富的学术成果,及时分析现状,总结问题,寻求突破,无论是对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此课题的学者个体,还是对整个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研究界,都很有必要。下面拟就我本人近年对五言诗律化进程与唐诗体式研究的思考与探索,略陈管见,就教于学界同道。
    五言诗律化进程虽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是经过近几年的认真分析和深入思考,我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可以完善和推进之处。下面分而述之:
    (一)目前对永明声律说的主要理论点,如“四声八病”涵义和诗律规则的阐释,大致已经达成共识,即主要以《文镜秘府论》中所载沈约之论而非唐人或唐以后人之说为理论原点。但是“四声”理论的提出,和“八病”说的来源,仍是尚未探究清楚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既要关注梵语诗学、悉昙学等相关领域的文献⑤,恐怕也需结合中国古代汉语音韵学⑥、韵律史甚至中古音乐史的研究⑦。只有中外打通,诗歌声律与汉语韵律相结合,才能将此问题的研究再往前推进一步。所以,在对现存全部汉魏晋宋五言诗歌作品进行声律分析、数据统计基础上⑧,结合不同时期诗歌音律观念,探讨齐永明以前诗歌音律观念和作品韵律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析汉魏以来汉语诗歌音律说与永明声律说之间的关系⑨,应是比较有意义的。
    (二)五言诗歌体式是一个自足的系统,诗律由永明律向近体律的演变和发展,也自然是多方面的、立体的,而且是各方面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演进的。但是目前学界对五言诗律化进程的研究,大多只抓住一面或者一个环节,很少有立体的、全面的研究⑩。根据我的理解,五言诗的律化,至少包括句律、联律、联间黏缀规则、篇式、韵式、篇幅,甚至包括章法布局、首尾联的散对格式等多方面的格律化、规范化。当然各方面格律化、定型化的时间有早有晚,速度有快有慢,但是我们在研究时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只见一面,不考虑立体,而是应该统筹兼顾,全面考察五言诗各个层面的律化进程,才能更好地描画出五言诗律化发展史。
    (三)目前学界对五言诗律化问题进行的研究(11),仍是以描述、勾画历史轨迹为主,很少有学者对诗律之所以发生如此演变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在对齐梁至盛唐间五言诗律化进程已经大致“知其然”的情况下,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其“所以然”的探讨上。在五言诗律化进程中,有很多的“为什么”等待我们去探讨回答。比如,沈约提出的“八病说”原来也只是南朝宋齐梁时众多音律说中的一种,在当时的热烈争论中,为什么后来就成为五言诗声律的主流观念?当时其他理论家的看法又有哪些主要观点及缺陷?大同年间五言诗的律化水平明显上升,这一现象背后的内外因又为何?五言诗律由讲究“四声相异”到重“平仄相对”这一“四声二元化”的演变,与隋和唐初人作诗方式的转变,甚至和中近古汉语音韵变化之间有无关系?初唐四杰和陈子昂青少年时代所写五言诗的入律程度已经很高,他们的诗律知识到底从何而来?六朝隋唐的诗律教育情况又如何?“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病犯概念的定义,在隋和初唐大多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与五言诗的近体化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文章四友”作品的合律程度也相当高,甚至不低于“沈宋”,但是为何盛唐人要将五言近体诗称为“沈宋体”?要说“沈宋矜变律”?只有深入探讨、综合研究这些问题,将来撰写的五言诗律发展史才会更有学术深度,才能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