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五言诗律化进程与唐诗体式研究的思考与探索(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杜晓勤 参加讨论

    
    ①日僧遍照金刚中唐时来华搜罗了大量此类著作,携回国后编成《文镜秘府论》和《文笔眼心抄》。宋代陈应行将唐五代此类著作收入《吟窗杂录》。新近则有张伯伟汇编的《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
    ②宋元论及诗歌体格律的诗话类著作主要有严羽的《沧浪诗话》、旧题杨载的《诗法家数》、旧题范德机的《木天禁语》《诗学禁脔》、陈绎曾的《诗谱》等(专收元代此类著作的则有张健著《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诗歌选评类著作则主要有方回的《瀛奎律髓》、周弼的《唐诗三体家法》(俗称《三体唐诗》、《唐贤三体诗》)等。
    ③明代述及此问题较多的分体选评类著作主要有吴讷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杨士弘的《唐音》,高棅的《唐诗品汇》,钟惺、谭元春的《唐诗归》等,体格研究类著作主要有许学夷的《诗源辩体》,胡应麟的《诗薮》,胡震亨的《唐音癸签》等。
    ④清代涉及诗歌体格律的著作更多,如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冯班的《钝吟杂录》、王士禛的《律诗定体》《古诗平仄论》、赵执信的《声调谱》、李锳的《诗法易简录》、翁方纲的《五言诗平仄举隅》《七言诗平仄举隅》、纪昀的《沈氏四声考》、翟翚的《声调谱拾遗》、沈德潜的《说诗晬语》、施补华的《岘佣说诗》、刘熙载的《诗概》、许印芳的《诗谱详说》等,诗歌分体评选著作则主要有冯班的《古诗选》、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王夫之的《古诗评选》《唐诗评选》等。
    ⑤探讨古印度梵语诗学和佛教悉昙学与永明声病说之关系的学者,主要有陈寅恪、饶宗颐、李新魁、平田昌司、梅维恒、梅祖麟、卢盛江、周广荣等。
    ⑥从中国古代汉语音韵发展史和中国古代音乐史角度,探讨永明声律说起源问题的学者,则主要有郭绍虞、俞敏、古川末西等。
    ⑦探讨中国中古音乐与永明诗律之关系的学者则主要有刘跃进、佐藤大志、吴相洲、长谷部刚等。
    ⑧结合现存作品的声律分析统计,对永明诗律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高木正一、刘跃进、何伟棠、杜晓勤等。
    ⑨从理论观念上对这一课题研究的成果,目前已有詹锳《四声五音及其在汉魏六朝中的应用》(《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管雄《声律说的发生和发展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等。
    ⑩吴小平:《中古五言诗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中对五言诗律化进程的研究,注意到体式的系统性,涉及五言诗的对偶、用韵和篇制,比较难得。
    (11)相关成果主要有郭绍虞《从永明体到律体》(《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61—169期,天津1937年5月)、徐青《古典诗律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吴小平《中古五言诗研究》、邝健行《初唐五言律体律调完成过程之考察》(《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杜晓勤《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五言律体形成过程之考察》(《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施逢雨《单句律化:永明声律运动走向律化的一个关键过程》(《清华学报》新第二十九卷第三期,台湾新竹:清华大学2000年版)、杨文惠《五言律诗声律的形成》(清华大学博士论文,台湾新竹2005年7月)等。
    (12)相对说来,学界对杜甫七律艺术成就和“拗律”“变格”的探讨较多,实际上也是受方回《瀛奎律髓》等古代诗评影响较大所致。
    (13)20世纪注意及此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王运熙《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和完成》(《复旦学报》1956年第2期)、赵昌平《从初盛唐七古的演进看唐诗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程千帆等《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从杜甫到李商隐、韩偓》(《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2期)、莫砺锋《论初盛唐的五言古诗》(《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钱志熙《论绝句体的发生历史和盛唐绝句艺术》(《中国诗歌研究》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等文。
    (14)能够自觉进行这种上升到诗歌体式发展规律探寻的,只有林庚(《唐诗的格律》,《语文学习》1957年第9期)、松浦友久(《节奏的美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赵昌平(《从初、盛唐七古的演进看唐诗发展的内在规律》,《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葛晓音(《关于唐前诗歌体式和文本研究的思考》,《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钱志熙(《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等为数不多的学者。
    (15)此方面的重要成果只有葛晓音的《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陈子昂与初唐五言诗古、律体调的界分——兼论明清诗论中的“唐无五古”说》(《文史哲》2011年第3期)、钱志熙《论初盛唐古体诗体制的发展》(《南开学报》2011年第5期)等寥寥数篇。
    (16)相关成果已有王运熙《唐人的诗体分类》(《中国文化》1995年第2期)、谢思炜《从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钱志熙《元白诗体理论探析》(《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等。
    (17)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做这一类的辨析工作,如邝健行(《吴体与齐梁体》,《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赵昌平(《李白与选体及玉台体》,《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陈才智(《元白体名义辨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2期)、余恕诚(《宫体·宫词·词体》,《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等。
    (18)此方面的成果可参考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初刊于《清华学报》11卷第3期,1936年7月;后收入氏著《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周祖谟《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刘纶鑫主编《魏晋南北朝诗文韵集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张建坤《齐梁陈隋押韵材料的数理分析》(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
    (19)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考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是一部全面辨析古汉语声调、字义对应关系的著作,对标注分析唐代诗歌作品的声调和韵部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参《沈约所评魏晋五言诗的声律分析》,《文史知识》2012年第2期。
    (21)参《吴声西曲与永明体成立关系的诗律学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22)参《“王斌首创四声说”辨误》,《文学遗产》2012年第3期。
    (23)参《大同句律的形成过程及与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变化之关系》,载《〈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之二:“经学之传承与开拓”国际学术会议暨“声音与意义——古典诗歌新探”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岭南大学2014年3月。
    (24)参《周颙行年略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2期。
    (25)参《盛唐“齐梁体”诗及相关问题考论》,《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6)参《唐开成年间齐梁格诗考论》,《唐代文学研究》第十四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7)参《唐开成试诗变体与文宗朝党争之关系》,《文学遗产》2013年第1期。
    (28)参《论晚唐五代“齐梁体”诗歌的体格特征》,《纪念杨公骥教授诞辰九十周年学术论文集》,赵敏俐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
    (29)参《日藏旧抄本〈白氏文集·前集〉编撰体例论考》,《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五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0)参《〈白氏文集〉“古体”与“古调诗”之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31)参《〈秦中吟〉非“新乐府”考论——兼论白居易新乐府诗的体式特征及后人之误解》,《文学遗产》2015年第1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016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