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唐五代隐逸词除了在内容上受到创作主体的个性、情志、际遇与隐居环境等因素影响,有表达向往归隐、交代隐逸缘由、刻画隐逸环境、描写隐逸生活、抒发隐逸哲思、歌咏前代隐士六种主题以外;在写作手法上,则有以调为题、精选意象、运用白描三项特征。综观唐五代隐逸词,实有别于当时为配合歌唱、大量填制的爱情篇章,而其展现之思想深度与清新风格,则对词境有扩展及提升之功。 关 键 词:隐逸词/唐五代词/张志和/李珣 作者简介:罗贤淑,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一 前言 何谓“隐逸”?连缀“隐”、“逸”两字的字面解释,即藏匿逃遁、隐居遯迹。就“隐逸”的对反为“仕宦”来看,隐逸者须是知识能力足以任官,却不在仕途之人,即一般所称“隐士”①。中国隐逸行为的践履与隐逸思想的产生发源甚早,前者据《庄子·逍遥游》与《史记·伯夷列传》可追究至上古尧世之许由;后者可前溯到《周易》之《遯》卦。而以表达隐逸思考、刻画隐逸生活、展现隐逸情怀为主的隐逸文学之作,则自《诗经》之《考盘》、《衡门》便见开端。 由于自先秦开始,影响中国文人思想甚钜的儒道两家皆提及隐逸,两晋以后,强调出世的佛教教义又普遍流传,所以中国文人对隐逸并不陌生。尽管文人选择隐逸的理由,以及创作隐逸作品的内容主题未必相同,但隐逸之举与隐逸之作各朝各代均不乏其例。在传统隐逸文化、当代背景、个人际遇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词体于发展初期之唐五代,不但已有约八十阕的隐逸篇章,其中更有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此等传誉古今、名闻海外之作。准此,唐五代隐逸词便值得关注,本文切入方向包括内容主题与写作特征。 二 内容主题 分析唐五代隐逸词之内容,其主题包括:表达向往归隐、交代隐逸缘由、描写隐逸环境、叙述隐逸生活、抒发隐逸哲思、歌咏前代隐士六类。试论述如下。 (一)表达向往归隐 在儒家思想为主流的熏染下,古代文人多持出仕之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奉献所学,经世济民。但众生芸芸,禄位并非垂手可得,且即使有幸为官,宦海浮沉,也只有少数宠儿能飞黄腾达。因此,当文人官运不如己意时,隐逸念头便往往跃然心间,唐五代隐逸词于是有《临江仙》如此之篇章: 岸阔临江帝宅赊。东风吹柳向西斜。春光催绽后园花。莺啼燕语,撩乱争忍不思家。 每恨经年离别苦,纵然抛弃生涯。如今时世已叅差。不如归去,归去也,沈醉卧烟霞。② 本篇为敦煌曲子词,作者不详。依篇中所叙,词中人乃仕途失意者,他远离家乡,经过多年努力,仍攀不上京官职位,故而想回乡归隐,期盼悠游山林,寻求畅意人生。 隐逸生活是一切尽其在我,纵使未曾隐居,也能恣意想象个中种种,而这份想象就流露了对隐居的倾心之意。其如李煜(937-978)所制《渔父》两阕: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后主二词,原本是为当时内廷供奉卫贤所绘之《春江钓叟图》而写。虽然现已无从得知,卫贤画中的钓叟是否为隐士身份,但李煜词所叙,显然是渔隐之乐,因为真正以捕鱼为业的渔夫,是无暇欣赏周遭美景,也不会轻轻松松带着酒,拥有“世上如侬有几人”的感受,以及“万顷波中得自由”的心境。李煜对隐逸的憧憬,可由他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等别号想见。至于贵为皇子的他,何以向往隐居?极可能是鉴于长兄李弘冀为确保王位无虞,竟不惜毒杀曾被立为皇太弟的叔父李景遂,而惊觉政治黑暗可怕,故想通过隐居来避祸全身。 (二)交代隐逸缘由 古代文人在选择隐逸时,其内心情态可大分为二:一是无奈,一是愉悦。在前者心中,他们其实渴望出仕,但情况却不允许,迫不得已只好选择隐居。后者则或是基于热爱隐居生活,或是秉持精神修养等考虑,心甘情愿地选择隐居。唐五代隐逸词有关隐逸缘由的交代,既有渊源仕途坎坷的无奈之隐,亦有来自适性追求的愉悦之隐。简而言之,无奈者的思想倾向为儒家,他们的隐逸是暂时性的过渡;愉悦者的思想倾向是道家或佛家,他们的隐逸是永久性的归依。 1.仕途坎坷 交代隐逸缘由为仕途坎坷之作,如敦煌曲子词《浣溪沙》: 倦却诗书上钓舡。身披莎笠执鱼竿。棹向碧波深处去,复几重滩。 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厌良贤。所以将身岩薮下,不朝天。 本篇作者不详,据篇中所叙,当是一位苦读诗书、自命贤良的文人,其所以选择渔隐乃缘时代不容。至于为何时代不容,若果如作者所称:“盖缘时世厌良贤”,就是生逢乱世,仕途无门。对此,任半塘早有诠解:“按下片首句之意,应谓‘为钓’非我本意,亦不同于昔人之为渔隐。时世弃我,当道者皆非人,无从安身立命。危邦不居,始苟全于岩下耳。”③ 虽然《周易》言“天地闭,贤人隐”④,孔子亦称天下“无道则隐”⑤,但即使天下有道,文人也未能尽数参政。在敦煌曲子词的另一首《菩萨蛮》中,作者就坦言自己的不能出仕,是因为缺乏谋略与识见,以致多年奋斗成空,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只得采取孔子“隐居以求其志”⑥之策——先暂时隐居,充实自我,然后伺机再起。如此,该篇作者选择隐逸,便与仕途坎坷有关,词云: 数年斈剑攻书苦。也曾凿壁偷光路。堑雪聚飞萤。多年事不成。 每恨无谋识。路远关山隔。权隐在江河。龙门终一过。 自尧让天下与许由以来,不少君主都持尊隐态度。有唐一代,隐居竟成终南捷径,细寻这种为求官而隐居的选择,实与仕途不顺有关,否则无须费此周章。个中之例为敦煌作品《十二时》:“黄昏戌。吟诗独坐茅庵室。天子不将印信迎,誓隐山林终不出。”词中清楚表示,词人隐居等待朝廷征召。 2.适性追求 交代隐逸缘由为适性追求之作,如释德诚《拨棹歌》: 水色春光处处新。本来不俗不同尘。着气力,用精神。莫作虚生浪死人。 本篇作者为唐代高僧,号船子和尚。其生卒年依高慎涛之考订为:“生于德宗大历元年(766)后,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⑦根据词文内容,并参合《五灯会元》卷五,德诚曾向道吾、云岩言:“予率性疎野。唯好山水。乐情自遣。”⑧以及德诚隐于秀州华亭泛舟、随缘度日之事迹,德诚此词显然表出其隐居缘由,乃性分使然与对道之追求。 同样交代隐逸缘由为适性追求之作,又见李珣《渔父》三阕,词曰: 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棹警鸥飞水溅袍。影侵潭面柳垂绦。终日醉,绝尘劳,曾见钱塘八月涛。 合《渔父》篇中所叙,并李珣“国亡不仕”⑨之举,以及其另制《渔歌子》三阕分别歇拍于隐逸生活能“不见人间荣辱”、“名利不将心挂”、“不议人间醒醉”,可知李珣生性爱好自然,认为高官生活不得清闲,红尘俗世令人生厌,实无法满足他对自由的爱好与对玄虚的追求,因此乐于选择隐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