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唐音缭绕在禅林——论唐诗名篇在丛林的传播与接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 李小荣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宋元明清禅宗语录在传播接受唐诗名篇时,其常见类型有四:单篇完整型、单篇摘句型、单篇活用型和多篇组合型;传播接受的语境则可分成三种:触景生情型、借题发挥型和诗情剧化型。若就其体现的诗禅互动之关系而言,主导层面是“以诗证禅”“以诗释禅”,而二者和“以禅喻诗”一样,思想出发点都在诗禅一致、诗禅相通。
    关 键 词:禅宗语录/唐诗名篇/传播接受/诗禅关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ZW07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11-09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小荣,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专著《敦煌佛教音乐文学研究》等。
     
    近年来,有关唐诗传播接受之研究,渐渐成了一个颇为热闹的话题,尤其王兆鹏先生及其率领的团队,还用计量分析法推出了唐诗排行榜①,引起笔者浓厚的兴趣。不过,王先生等人只考虑了唐诗在俗世的传播接受,很少注意禅宗语录中的唐诗名篇。其实,丛林上堂说法、早参、晚参、拈古、颂古时征引唐诗之例触目皆是。举例来说,明末清初释净挺《云溪俍亭挺禅师语录》卷一一共有173首“颂古”之作②,除净挺自撰者外,多数引自前人作品(像《五灯会元》之偈颂等),据笔者初步统计,完全引唐诗为“颂古”者有52首,部分用之者4首,两者相加,占“颂古”总数近三分之一,比例之高,令人称奇。此外,丛林引用唐诗名篇,也为诗禅互动关系之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史料,很值得深入检讨。
    一 传播接受之四大类型
    统观宋元明清禅林对唐诗名篇的传播接受,最常见者有四大类型:
    (一)单篇完整型
    这一类型所引唐诗以五、七言绝句为主,它们既可表现禅师的机锋,因时制宜地引出参禅话题,也可用作总结性的颂古。所引诗句,顺序和原诗相同,文字方面则偶有差异,但多未改变原诗主旨大意。如《嘉泰普灯录》卷二七载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人佛眼清远对“罽宾斩师子尊者”话颂古曰:“杨子江头杨柳春,杨华愁杀渡头人。一声羌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③此诗引自晚唐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④。但文字稍异,像“渡头”“一声羌笛”,原诗分别作“渡江”“数声风笛”。再如明末清初拙禅师说《磬山牧亭朴夫拙禅师语录》卷一云:
    九日小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大众!且道者一人是阿谁?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整冠。(《嘉兴大藏经》,第40册,第501页下)
    九日,即重阳节。此日上堂参禅,朴夫触景生情,自然想到了王维十七岁时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用顶针修辞引导禅子们思考所少“这一人”是谁,且给出了戏剧化的场景叙事:如果风把帽吹走之后露出了本来面目(短发形象),要不要再请人帮忙整理衣冠?
    (二)单篇摘句型
    这一类型只摘取唐诗中的名句,常见形式有三种:
    1.双句连用型
    该型摘出的两句诗,前后连贯。如北宋法眼宗僧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五载法眼文益弟子洪州观音院从显禅师上堂时,有僧问:“恁么人出头来又作么生?”师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⑤诗摘自王维五律《终南别业》(或作《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之颈联,诗句正好解释缘起缘灭之佛理⑥。
    2.双句分拆型
    它指禅师把摘引的两句诗分开使用,从而使每一句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语义。如清初临济宗僧普明香严禅师说《香严禅师语录》载其上堂云:“‘两个黄鹂鸣翠柳’,逗漏那边消息;‘一行白鹭上青天’,发扬者里家风。若是伶俐汉,一时觑破。……今日曾居士设斋堂中,大好供养。”(《嘉兴大藏经》,第38册,第609页中)此处两个七言句,摘自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之前两句,作者借用原诗描述的远景(那边,听觉)、近景(这里,视觉)来提醒当下的听法者,无论声、色,都应勘破,也不应有彼此之分别心。
    3.单句摘引型
    它指禅师说法参禅时,只引用唐人名篇之单一诗句。如南宋释祖庆重编《拈八方珠玉集》载两宋之际曹洞宗名僧宏智正觉拈古云:“山僧即不然。如何是百丈真?泻岩泉一派。如何是和尚真?带雨竹千竿。且道毕竟如何?切忌寻声逐响,山僧恁么也是‘对影成三人’。”(《续藏经》,第67册,第637页中)最后这一五言句,摘自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第四句,其关键词“影”正好道出了正觉对僧人“写真”(也叫邈真)的理解,即画像虽可表现人物情态,然从本质讲,它只是“影”,虚幻而不实,故不可当真。
    (三)单篇活用型
    单篇活用型的情况最为复杂,它有时和前文所说单篇完整型、单篇摘句型在表现形式上差别不大,但更重视场景的转换和语境的变化。大致说来,它主要有三个亚型:
    1.全篇活用型
    该型引诗往往以五七言绝句为主,文字与原诗相较,差别虽小,然境界迥异。如明末曹洞宗高僧道盛说《天界觉浪盛禅师全录》卷七“室示”云:“昨宵偶得一境,见观音大士,相接甚欢,吟《自庆生》诗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清梦中,花发知多少。’”(《嘉兴大藏经》,第34册,第637页下—638页上)此《自庆生》诗,显然活用(也有反用)孟浩然《春晓》而成,为了突出“宵梦”,把原诗第三句“风雨”改作“清梦”,为了强调“庆生”,则把第四句“花落”换成“花发”(此即反用),故诗境焕然一新。清初超永编《五灯全书》卷七七又载嘉兴海门雪岑涌禅师上堂云:“真个春眠不觉晓,醒来处处闻啼鸟,连朝风雨苦何多,吹落红香无意扫。无意扫,休懊恼!子规枝上语谆谆,劝道不如归去好。”(《续藏经》,第82册,第409页下)其前四句,不但把原诗五言拓展为七言,而且主旨大变:原诗淡淡的忧伤、叹息,在此变成了极度的怨苦。第五句用顶针修辞,既承接了第四句,又为最后一句劝化禅子归依佛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2.局部活用型
    此型表现方式比较灵活,或仿拟原诗句式结构,或增改、删减、压缩原诗诗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如《古尊宿语录》卷二八载《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云:
    端师翁忌辰上堂: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绿水流。绿水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湖南旧说老杨岐,失却金毛师子儿。江南江北无觅处,龙门今日顺风吹。顺风吹,啰啰哩,水急风高下钓矶。(《续藏经》,第64册,第39页中)
    端师翁,即北宋临济宗杨岐派僧释守端,佛眼清远之师法演即嗣其法,故清远称之为师翁。在师祖忌日上堂时,清远所说法语的前四句,一眼便知仿崔颢《黄鹤楼》前部分而来,“白云”一词应是双关,一方面契合师祖的法号,一方面与忌日主题吻合。后半部偈语之“龙门”,则是清远之自指。清初临济宗僧行省说《虚舟省禅师语录》卷一则载禅师为子聘张居士小参时,有僧问:“黄鹤一去,白云悠悠,去即不问,今仍在否?”师云:“杖头指出逍遥路。”(《嘉兴大藏经》,第33册,第372页中)其间,僧人问话的头两句,则是对《黄鹤楼》颔联的压缩,只摘引原七言句部分语词,旨在引出“去后”话头。
    元了堂说《了堂惟一禅师语录》卷二则谓师上堂曰:“车马喧阗,利名捷径。红尘浩浩,酒色樊笼。汝等诸人,要识文殊普贤大人境界,更莫外求!拈主丈:朝悠悠,暮悠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续藏经》,第71册,第457页中)了堂的“三、三、五、五”句式的结偈,相对王之涣《登鹳雀楼》原诗而言,结构大变(从齐言变成杂言),但也不妨理解为是在部分引用基础上的再创作,因为了堂四句偈,诗歌节奏变缓了,逻辑结构为“抒情→议论”,原诗则是“写景→议论”。
    3.单句引申型
    此型表现方式是以某一唐诗名句开头,然后引申成一首完整的说法偈颂。清初临济宗僧定冽说《沩山古梅冽禅师语录》卷上载其中春示众曰:“二月春风似剪刀,剪成华瓣满山腰。华开不耐世尊眼,一任含芳各自夭。”(《嘉兴大藏经》,第39册,第791页中)该颂首句借用贺知章《咏柳》末句起兴,并用顶真辞格展开系列联想,似剪刀之春风剪出满山遍野的春花,它们虽未入世尊法眼,却各自充满了勃勃生机,并听任自然而因缘生灭。
    (四)多篇组合型
    多篇组合型是指在同一说法场合或颂古之作中,引用(活用)两首(或以上)诗作。较重要的表现方式有二:
    1.唐诗之间的组合
    这种组合较为常见,如清初曹洞宗僧弘瀚说《博山粟如瀚禅师语录》卷一载师上堂论临济宗义玄“四料简”时云:
    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栖(楼)。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作古丘。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新丰市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马回。⑦(《嘉兴大藏经》,第40册,第451页中-下)
    于此弘瀚禅师引用了盛唐三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即崔颢《黄鹤楼》(首联和尾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颔联)、王维《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颈联)。而“四料简”——“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和“人境俱不夺”中的“人”,指主观存在,境指客观存在;“夺”与“不夺”,全因对象自身实际情况而决定。弘瀚所引四联诗,恰恰都能反映主、客关系。
    2.唐诗与非唐诗的组合
    这种组合形式中的诗句,既有唐诗名句,也有非唐诗名句。如清初临济宗僧金粟行元禅师说《百痴禅师语录》卷一谓师上堂:“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有约不来过夜半。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闲敲棋子落灯花。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千山鸟飞尽,万径行踪绝。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蓑衣竹笠翁,独钓寒江雪。”(《嘉兴大藏经》,第28册,第3页下)此处与前引弘瀚一样,回答的都是临济“四料简”问题,然所引诗句迥然有别。其中七言句出自南宋赵师秀《约客》,而五言句则整体引用柳宗元《江雪》,仅文字略有改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