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关于这批日记的整理刊布始末,参见王瑶:《朱自清日记选录·略记》,《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3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78页。 ②朱乔森:《编后记》,《朱自清全集》第9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69页。 ③周栩:《朱自清日记整理错误举证》,《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④郭冠球:《忆温德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⑤张赣萍:《弹雨余生述》上册,台北:台湾龙文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第167-211页。 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教职员录(1938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第68页。 ⑧参见西南联大1940年、1942年、1944年度教职员名录(或教职员名册),均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第84、118、157页。 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64页。 ⑩参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第285、460页。 (11)参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第674页。 (12)俞平伯:《诤友(朱佩弦兄遗念)》,见张守常编:《最完整的人格——朱自清先生哀念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第126页。 (13)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四)》,《国文月刊》第1卷第9期,1941年7月16日。 (14)参见吴晓铃:《话说那年》,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第5页。吴晓铃本任燕大国文学系助教,罗常培写信急召赴滇,“我便和同班的杨佩铭兄……于同年12月底到昆明”。又二人此时已入联大教职工名录,说明一来即被聘,甚至没来即已受聘,又可知吴、杨均为应罗常培召而来。 (15)《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教职员录》(1938年、1940年),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第68、79、84、98页。《史料》阙1939年资料,可以大致推定杨佩铭期间亦担任类似职位。 (16)时为中文系助教的吴晓铃后来说,罗常培视吴晓铃、杨佩铭为“哼哈二将”。参见吴晓铃:《话说那年》,第45页。 (17)吴晓铃回忆,当时自己与杨佩铭两人先后同生物系助教吴征镒、历史系助教汪篯及语言学者方师铎等同室居住,后来“杨佩铭奉命到重庆学习去了”。参见吴晓铃:《话说那年》,第10页。 (18)参见宁宗一:《书生悲剧——哭政扬师》,《走进困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吴晓铃:《话说那年》,第5页。 (19)“叶粹深”,应为“华粹深”;“殷林炎”,应为“殷炎麟”。参见本文“关于若干清华人物的名字”条考。 (20)汪曾祺:《晚翠园曲会》,《当代人》1996年第5期。 (21)《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廿九年各院系教职员名册(1940-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第97页。 (22)张充和、孙康宜在《曲人鸿爪》(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中说陶光殁于1961年,此说广为沿用,实误。参见笔者《陶光行实辑考》一文,将刊。 (23)朱光潜:《敬悼朱佩弦先生》,见张守常编:《最完整的人格——朱自清先生哀念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第239页。 (24)朱光潜:《诗论》,《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4页。 (25)朱光潜:《敬悼朱佩弦先生》,见张守常编:《最完整的人格——朱自清先生哀念集》,第239页。 (26)《新文艺运动应走的新途径》还有更早的发表本,如《文艺新潮》第1卷第10、11期(1938年10月、11月出版)。此点承本文匿名审稿专家指出,谨致谢意。 (27)《朱自清全集》第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94页。 (28)参见顾潮、顾洪《顾颉刚评传》所附《顾颉刚学术行年简表》以及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说明及所附《顾颉刚先生学术年表》。 (29)参见常风:《留在我心中的记忆》《回忆朱光潜先生》等文,《逝水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3、77页。 (30)朱自清:《〈谈美〉序》,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541页。 (31)有关版本情况,参见郭沫若1947年所写《后记》,《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344-345页;蔡震:《〈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及版本的几个问题》,《郭沫若学刊》2010年第2期。 (32)参见王力:《怀念朱自清先生》,见郭良夫编:《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86页。 (33)《王力文集》第2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9页。 (34)参见《编印说明》,见《王力文集》第1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页。 (35)王力:《怀念朱自清先生》,见郭良夫编:《完美的人格——朱自清的治学和为人》,第87页。 (36)《二届学术请奖作品教部审查决定人选》,《大公报》1943年5月5日。 (37)王了一(王力):《龙虫并雕斋琐语》(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页。 (38)吕叔湘:《回忆和佩弦先生的交往》,见《吕叔湘全集》第13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39页。 (39)笔者尚未见到初版本,关于其出版时间,有不同说法。《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51年9月版的版权页载“1941年4月初版”。一说1942年出版,见《吕叔湘全集》第1卷,《〈中国文法要略〉上卷出版例言》及陈大庆《吕叔湘先生年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此据前者。 (40)参见叶至善:《自序》(写于1944年)及《重印后记》(写于1982年),见《花萼与三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134-135、277-279页。 (41)《朱自清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48页。 (42)参见9月11日日记。 (43)朱东润:《自序》,《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页。 (44)参见陈尚君:《朱东润先生研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程——以先生自存讲义为中心》,《复旦学报》2013年第6期。 (45)《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6、373页。1945年4月19日记“准备文学评论课”,“文学评论”当为“文学批评”。 (46)朱自清:《语文影及其他·序》,见《朱自清全集》第3卷,第33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