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朱自清全集》日记卷翻译疏误考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徐强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朱自清一生留下大量的日记。这些日记翔实记录了朱自清一生行迹,是研究朱自清及相关历史的重要文献。日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英文或日文写的。所有这些日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成为《全集》的第九、十两卷。外文书写部分,收入的是整理者请人译出的中文,其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主要集中在人名、书名等专有名词上。这些误译导致的史实出入,降低了这部日记的文献价值。本文指出了日记中的若干失误,并一一分析考校,力图还原事实原貌,供征引这部文献的学者参考,并为《日记》的重新整理贡献一点意见。
    关 键 词:《朱自清全集》/日记/翻译/讹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11&ZD13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汪曾祺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09YJC751010)
    作者简介:徐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朱自清一生勤勉,记日记为日常功课,从青年时期到逝世前不久,二十多年间连贯不辍。据朱乔森在《朱自清全集》第九卷(日记上卷)编后记交代,就现存来说,共有1924年7月28日至1925年3月底的一册,1931年8月22日至1948年8月2日为止的19册(其中有两册遗失)。朱自清逝世后,有关方面筹备出版《全集》,拟将日记全收;后来改出《文集》,本拟选收日记,由朱自清的学生王瑶选录并经浦江清、陈竹隐审阅,选出一稿,后来《文集》也未收。1963年,这些日记以《朱自清日记选录》为名在《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三辑刊布,共240余条。①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朱自清全集》的编纂出版,朱自清日记整理全面展开。整理中的一大难点是外文内容的中译。朱自清日记有一大部分是用英文、日文所写,特别是1934年7月20日以后的部分,以两种外文书写者为多,仅有少量用中文书写。李钢钟、王国华两先生受邀参与,分别负责翻译英、日文日记,并由杨张基先生校订。整理后的《朱自清日记》,部分曾在《新文学史料》和《人物》杂志选载,全面问世则见于1997年出版的《全集》第九、十两卷。
    整理编译者花费大量心血整理《日记》,为现代文化研究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正像整理者坦承的,日记中“大量的人名、地名均写的是英文拼音,译成中文时很可能出错”。②自《全集》出版迄今近20年,对此展开讨论者,仅见周栩撰《朱自清日记整理错误举证》一篇,③且只涉及1932年12月27日所记“徐中舒君”“徐君”为“中书君”“钱君”之误译这一条而已。鉴于朱自清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日记涉及的时空广阔、牵涉面巨大,其作品在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的征引价值自然极高。因此,《日记》的精校不能不说是当前朱自清研究、乃至现代文学研究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笔者近年从事有关现代文化研究,对朱自清日记多所援引。在研阅过程中,笔者发现这部日记整理中的舛误,无虑两三百条。今先就下册(《全集》第十卷,即1939年到1948年的日记)中的疏误作若干条陈与疏证,俾能就正于方家,并引起学界注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涉及的条目,多与翻译有关。因笔者迄今并未见到日记手稿,所以很多存疑条目暂不在列,所指出各条均为不必据手稿、仅依旁证和逻辑推论即能得出结论者。
    1.“温特沃思”实乃朱自清二弟朱物华
    《日记》中将近二十次出现“温特沃思”的名字。有些文献将其认作清华外文系教授罗伯特·温特,非也。先看1937年4月19日到21日连续三天的日记:
    19日:表姐来说,温特沃思患猩红热。去东华医院,医生认为不严重。
    20日:弟妇电话告二弟病重,故进城,彼已决定移往协和。经胡适先生介绍与协和医院院长谈住院事,并与东华商量协和张大夫。乃决定移住。
    21日:请假两小时进城去协和看望温特沃思。张大夫的确认为温特沃思情况很危险。东华的医生告温的病是猩红热继之以肺炎……
    这三条联系起来看,很容易得出一个猜测:病人“温特沃思”和“二弟”同是一人。而“表姐”和“弟妇”很可能也是一人——英文“表姐”为sister-in-law和“弟妇”称谓相同,两条分别翻译、译法相异,这一可能性较大。如这一猜测不妄,根据行文语境,此人即病人的妻子。
    《朱自清年谱》21日记述:“进城赴协和医院探望因猩红热住院的清华教授温特·沃思。”此为据日记转述,未加考实,将“温特沃思”指为清华外文系教授温特,不确。理由如下:
    首先是名字不对。清华教授温特,原名Robert Winter(1887-1987),一般译为温德(晚年在北大人称“老温德”),美国人,早年与在芝加哥大学留学的闻一多结识,在闻一多介绍下,1923年来中国任教,初服务于东南大学,1928年清华改为国立大学,他和吴宓、闻一多一起到清华任教,是清华大学外文系课程体系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抗战中赴昆明,在西南联大外文系任教。战后随校复员,继续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转至北京大学,直至逝世前一直任教于此。作为在中国任教时间最长的教授之一,温德学养深厚,英语文学造诣匪浅,与享誉世界的新批评派人物理查兹、燕卜荪交好,在中国的文学教育界享有盛名,被誉为“对沟通东西方文化影响深远的外籍专家”。④
    其次,众所周知,老温德一生未娶。但《朱自清日记》中的“温特沃思”却常常是夫妻联袂出场。例如,1935年1月27日,“访温特沃思夫妇,并在玉华台共进午餐”,1937年8月15日“与温特沃思夫妇共进晚餐”等等。这些足证“温特沃思”与“罗伯特·温特”非一人也。
    现在来验证温特沃思就是朱自清的二弟朱物华。
    朱物华(1902-1998)又名佩韦,电子学家、水声学家、教育家。生于江苏扬州邵伯镇。1923年从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考取“美庚款”赴美留学名额,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次年即获得硕士学位。1924年9月,朱物华考入哈佛大学。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1926年6月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8月,朱物华在欧洲考察一年后回国,先任中山大学教授。1930年转到唐山交通大学教授。1933年离开唐山,就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战后,历任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朱物华在《朱自清日记》中最早出现是在1933年8月26日。当年7月末,朱自清欧游归国抵达上海,随后赴南京,中途于8月26日经过镇江,“二弟、隐(陈竹隐)游甘露寺”。兄弟均在北平的记录,最早则见于当年10月15日,当天朱自清入城宴客,客人名单中有“二弟”。由此可推,朱物华赴任北大,可能在本学期。此后直至1936年11月1日,期间朱自清多次进城访问二弟。
    上面抄录的1937年4月19日到21日的日记所记住院事件之后,又有几次后续记录:
    1937年5月16日:“下午到医院探望二弟”;
    5月30日:“访文藻。二弟化验蛋白高,闻之甚惊异”;
    6月28日:“访二弟。彼已出院回家,血压仍高”。
    几条联系起来看,愈加验证这次的病人温特沃思即二弟朱物华,而“弟妇”文藻,即朱物华的妻子。朱物华有游历欧美的背景,温特沃思或为其英文名。朱自清在日记里有时称呼人物的英文名字,如对叶公超,就常称“乔治”,所以对朱物华,偶称其英文名字“温特沃思”,这也是完全可能的。朱物华后来成为中国电子学科、水声学科的著名学者,一生行实比较清楚。不过《日记》里的某些记述还是提供了鲜为人知的细节。例如1937年11月21日记“温特沃思一家正住我家,因此妻很忙不能来信”。此时朱自清已至南岳,夫人陈竹隐和朱物华一家尚留平,朱物华一家搬到朱自清家暂住。
    另外,《日记》多次提及温特沃思或“二弟”,常同时提及“文藻”,乃知文藻为朱物华妻子之名。其中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提及,常常与扬州家事相关,愈加证明此点。
    最后补充一点,有时提及简称“温特”也是指朱物华,而不是外文系温德教授。如1942年3月22日(在昆明)记“得弟媳信,对我痛责。她说我的负担使她终日忧虑,而她的数封来信我均未作复。这是她第一次公开严厉地责备我。信系寄给温特,托他警告我。温特确实很好,给我看了这封信”,这里的“温特”就是指朱物华,而不是罗伯特·温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