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中”,如: 《史记·曹相国世家》:“子襄代侯。襄尚卫长公主,生子宗。立十六年卒,谥为共侯。子宗代侯。征和二年中,宗坐太子死,国除。”(第2031页) 《史记·郦食其列传》:“元狩元年中,武遂侯平,坐诈诏衡山王取百斤金,当弃市,病死,国除也。”(第2696页)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第2768页) 《后汉书·律历志下》:“光和元年中,议郎蔡邕、郎中刘洪补续律历志。”(第3082页)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青龙三年中,寿春农民妻自言为天神所下,命为登女,当营卫帝室,蠲邪纳福。”(第114页) 《三国志·蜀书·杨戏传》注引《益部耆旧杂记》:“县长广都朱游,建兴十五年中,被上官诬劾以逋没官谷,当论重罪。”(第1090页) 《宋书·符瑞志上》:“建安二十二年中,屡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第779页) 《魏书·郭祚列传》:“又去年中,以前二制不同,奏请裁决。”(第1424页)(14) 虽然,以上例句中“中”的用法已经虚化,所以同样的表述,可以用“中”,也可以不用“中”。如: 《后汉书·律历志中》:“建武八年中,太仆朱浮、太中大夫许淑等数上书言历不正,宜当改更时分度,觉差尚微,上以天下初定,未遑考正。”而《宋书·律历志上》作:“光武建武八年,太仆朱浮上言历纪不正,宜当改治。时所差尚微,未遑考正。” 但是,将“中”看成是“「何年に」「何月に」と时格を表す用法”也不尽恰当。因为日语中表示“时格”的格助词“に”,在汉语中是用介词“于”、“以”、“在”来表示的。而介词“于”、“以”、“在”可以与“年”、“月”之后的“中”同时出现。如: 《史记·三王世家》:“会昭帝崩,宣帝初立,缘恩行义, 本始元年 ,裂汉地,尽以封广陵王胥四子。”(第2117页) 《史记·张丞相列传》:“苍以代相从攻臧荼有功, 六年 ,封为北平侯,食邑千二百户。”(第2675页) 《史记·匈奴列传》:“ 六月 来至薪望之地。书至,汉议击与和亲孰便。”(第2896页) 《汉书·京房传》:“因邮上封事曰:‘臣前 六月 ,言遁卦不效,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为灾。”至其七月,涌水出。臣弟子姚平谓臣曰:“房可谓知道,未可谓通道也。”房言灾异,未尝不中,今涌水已出,道人当逐死,尚复何言?’”(第3164页) 《晋书·韩友列传》:“宣城边洪 四月 ,就友卜家中安否,友曰:‘卿家有兵殃,其祸甚重。可伐七十束柴,积于庚地,至七月丁酉放火烧之,咎可消也。不尔,其凶难言。’”(第2476页) 《旧唐书·李珏列传》:“况税茶之事,尤出近年,贞元元年 ,不得不尔。今四海镜清,八方砥平,厚敛于人,殊伤国体。其不可一也。”(第4503页)(15) 同时,这类“中”还可以与其他的动词前后呼应。如: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今元康元年 ,诏征,立以为侯,封五千户。宣帝舅父也。”(第1067页) 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8:“长者有子,名曰华德。兄弟三人游荡无度,竞奔淫舍。始初一往,各各皆输金钱十五。日日夜夜恒输金钱,过倍常人。 一月 ,一藏金尽。其父长者案行诸藏,见一藏空,问守藏者:‘此藏中金为何所在?’”(T15—683c)(16) 《魏书·释老志》:“ 正始二年 ,始出斩山二十三丈。至大长秋卿王质,谓斩山太高,费功难就,奏求下移就平,去地一百尺。”(第3043页) 因此,本人认为:此类“中”的“中间”义虽已经虚化,比较模糊。但严格地讲,此类“中”还是有微弱的意义的,它实际上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段,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天。这也就是“中”很少用于具体的“日”后,出现“~日中”这类表达形式的原因。而且,这类表达方式,我国自汉代起常见,所以五、六世纪出现在高丽、新罗的金石文中,明显是受了汉语的影响。即使《日本书纪》中出现的三例直接受到的是朝鲜三国的影响,但其源头还是在汉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