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明几点: (1)卫夫人师法钟繇,“妙传其法”“隶书尤善”(《历代书法论文选》21页),书圣王羲之早年曾从卫夫人学书。由他们来解说笔法自然最为合适。 (2)周汝昌(1982)(60)认为八法包纳了汉隶、八分书和真(楷)书的基本的笔法,说明“这时期由汉隶笔法逐渐朝着真书笔法发展,但是还没有到最后完全成熟美备的阶段”。张怀懽说:“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已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61)可见八法的概念早已在书法界形成。据两人所言可以判断,这三份材料时间相当,都是楷书的最早描述,应该可以并行讨论。 (3)傅东华(1962)(62)把卫夫人《笔阵图》和张怀懽《永字八法》作为研究笔画的起点,眼光独到。如他所说“这两套笔形区分法本来都是从书法的观点出发的。”实际上,连同《王》,3份材料都是书法艺术的探讨,并不是分析字形结构。不过,由于内容涵盖汉字笔画的主要部分,因此可作为探究笔画概念形成的材料。换言之,笔画概念是书法研究的副产品。 (4)傅东华(1962)说“八法中的勾不能独立成笔画,撇与短撇也无须分为两种。”关于八法“撇”分短长,虽然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但是谈不上“无须”。这一点后文还会提到。其次,3份材料所描述的笔形都不全:前两份缺少“提捺弯斜”,后者缺少“弯”和“斜”。 (5)世人常常以“永字八法”来说明笔画概念。八法涵盖汉字笔形的大部分,而且不但有笔形的写法,同时还配有笔形图和笔形的名称(“约象立名”),方便学写字,后人视其为笔画自在情理中。至于为什么《卫》《王》没有被当做笔画,很可能原因在于《卫》虽然提供笔形图和笔形的写法,但是笔画名称不完整,只不过笼统提到“点画波撇屈曲”,难以称说;而《王》没有笔形图,而且单名与双名并行(如“放纵”),亦嫌不便。 以上《卫》列出七种笔形,《永》有八种。表面看起来似乎大同小异,其实不然:《永》的笔形与端点契合。而《卫》则不在乎端点。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卫》专注笔势,讲究“一笔”写成,可称作“一笔成画”。后世所谓“折笔”的概念,即源出于书法家的这种写法。现在我们讨论笔画问题,可以把折笔作为一个关键点。 折笔在汉字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据张静贤(1988)(63)调查,折笔在笔画总数中占百分之十几。这样统计不足以反映折笔的重要。我们所用的数据是多少汉字包含折笔,即折笔在汉字中的分布率。根据对3500常用字的初步计算,结果显示至少50%以上的汉字包含折笔。笔画种类的繁多,主要是因为派生笔画多;而派生笔画所以多,就在于折笔。可见折笔地位的重要。 “折”要在端点(即卫夫人说的“筋节”)处运笔转向。如“”,这个字形分明有两个端点。卫夫人言“劲弩筋节”,说白了就是“端点处须着力”的意思。书法家常常跨越筋节运笔,一笔写成,中间驻而不断,如同“笔阵出入斩斫”。《笔阵图》本来已有“横,竖,钩”三种笔形,卫夫人将其一笔写成“横竖钩”。这一笔覆盖两个端点三个笔形,于是就造成书法笔画与字的端点不对应。明代开始正式定义笔画。梅膺祚提出“笔画以笔端起止论”;明代都俞在《类篡古文字考·凡例》(64)说“其计画也,不以画之转折为数,而以笔之起落为数,如: 之类,俱作一画”。对于这样的定义,从来没有人对它提出过质疑。现代汉字学对笔画下的定义依旧还是“从起笔到收笔”。在我们看来,笔画之所以有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强调跨端点“一笔成画”的观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