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也是书法家对写法的探讨。它十分突出字的端点,所以它的“一笔”跟《卫》《王》完全不同。如“永”第二笔方肩折,张怀懽断笔写成横竖二笔。不管这种写法是不是汉隶、八分的遗风,它毕竟抓住了笔画的关键特征,与文字学的标准不谋而合。现在常常有人说八法包含“折”笔(67)。这个说法改变了八法的特性,与事实不符。同样写下一笔,八法不跨越端点。我们把它叫作“端点成画”,以别于卫、王的“一笔成画”。八法对初学者很有帮助,这应该是后人把八法视为笔画始源的主要原因。 八法不是文字学的笔画研究,它不必考虑完整的汉字笔画系统。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八法还缺少真书所有的笔法——还没有‘戈’法和‘’(‘风'‘气’)法、‘乚’法等。”(68)可以想象,如果八法的代表字里有“戈”,就一定会分离出一种笔画“弯”。 现代汉字学把书法笔画当作文字学概念,混同“笔法(写法)”和“笔画”,结果必定造成混乱,无法统一。对此种现象,人们常常解释说:“根据习惯”;“约定俗成”;“需要不同”,“‘写字’或‘书法’需要较多的笔画,其余则只需少数几种”。这些说法都只看到表面现象,却掩盖了“书法笔画”的实质。 “书法笔画”是妨碍人们探寻文字学笔画的第一重迷雾。 汉字学从书法学吸收笔画概念。在此过程中,汉字检字法是中介桥梁。《说文解字》创立的部首法,是最早出现的汉字排检法。这种方法“以类相聚,据形系联”。这里的“形”指篆体字形。篆字的形体与字义关系密切,往往见形知义。部首法是形序——义序的组合。许慎共划分出540个部首。数量庞大,查检颇为不便。这是一个大问题。 从许慎以后,汉字排检法经历了很多变化(69)。从笔画研究的视角来看,特别应该关注明代和民国时期:明代出现了部首排检笔画;民国时期在部首排检笔画泛滥的同时,有人开始探索文字学意义上的笔画概念。 梁顾野王编《玉篇》,第一次把楷体作为正式字体。为了适应字体的重大变化,汉字排检法开始更新。说文540个部首依篆文字形按六书原理而立,字形和字义关系很密切,王力先生称其为“文字学部首”。楷书字形大变后,字形和字义很难系联。为楷体字形检索的方便,只能把文字学部首改为检字法部首,即允许“论其形不论其义”(70),重新设立部首。新部首的数量大大减少,如《字汇》仅设二百十四部。不过,使用起来依旧不便。必须寻找一个补充办法。此时笔画就呼之即出了。对这一复杂的过程,苑学正(2009)(71),梁春胜(2004)(72)有很清楚的具体介绍,值得一读。简而言之,笔画用于排检经过两个步骤:起先是金人王太发明的画数法——按笔画数多少为各部首内的字排序;随后就是部首笔画法。开始时1~3画的部首往往混排。至于笔画究竟有哪些,要从字形推算。如金韩孝彦、韩道昭父子编撰的《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卷二》“金部第一”四画有“鈀”字,去掉部首,“巴”有四画。于是可析出“ 丨—乚”四种笔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