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成画使“一笔”的起止点失去了明确的字形标志。不同的书法家有不同的艺术追求。何为“一笔”,究竟有几种基本笔形,各人看法自然可以有所不同。卫、王虽有师生之谊,但归纳的笔形却不同。翻检《历代书法论文选》还可以看到,唐代李世民《笔法诀》同时列出“点画撇竖戈环波”七种笔法和“侧勒努趯策掠啄碟”八种笔法,分别代表七种和八种笔形(笔画)。而唐代欧阳询的《八诀》基本采用《卫》,但是多一个“波”(平捺)。元人陈绎曾《翰林要诀》列出30多种笔法配笔形图,归并后至少包含十多种笔画。 “一笔成画”的观念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如国家语委曾专门制定“折笔规范”。其实只要放弃书法家“一笔成画”的做法,着眼端点,“折”就根本不是一种笔画,“规范”也大可不必。马显彬(65)试图用“笔素”概念,包括“横、竖、撇、点、捺、提、钩、弯”等8种,来解决复杂笔画的命名困难。表面看是一个折中方案,实际上笔素即笔画。他提出的8种笔画已经相当全面。根本就没有什么“复杂笔画”,只有“笔画的连续使用”。 书法家所使用的不反映端点的笔画可称为“书法笔画”。从文字学角度看,书法笔画有如下特点: (1)因一笔成画增加冗余笔画“折”; (2)因一笔成画遗漏合格笔画“弯”和“斜”。笔阵图“百钧弩发”(俗称“戈钩”)和“崩浪雷奔”(俗称“背抛钩”)分明包含这两种笔画,怎么会遗漏呢?原因就在于“弯”和“斜”都不独立使用,要跟其他笔画配合。在成字过程中被“一笔带过”,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独立笔画的资格。 八法也不包括“弯”,但这不是一笔成画造成的,而是因为“永”字本身不含弯笔。当然,八法的本意并非研究汉字笔画,不能对它责备求全。至于“斜”,八法已经有所表达,那就是“长撇”。下文会提到长撇实际是“撇+斜”。 (3)书法笔画无关字义。《卫》《王》的 等既不成字,亦非部首。反之,说文“乙”“竖折”“竖弯钩”等部首均不见于这两种笔形图。 由此可见,无论从字义还是字形看,书法笔画都于理失据,只体现书法家个人的“笔意”。这符合艺术创作的需要,可以让书法家们率性发挥。明代梅膺祚(2013)(66)《字汇·序》说得很清楚:“字变而为楷,已失古体。而钟王等以善楷名家者又各呈笔资,任意增减。沿袭已久,字画(案即‘笔画’)所繇参差。故数笔须视前后一、二位之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