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印刷宋体字用字脚衬线和尖端之类特别的方式表现端点,效果突出:“横画是起笔齐头,收笔成直角三角形。竖是上端向右突出一棱角,下端向上方斜成弧形。撇是从上向左下方呈弧形弯曲,起笔向右突出一棱角,收笔渐细至尖。点是形似瓜子,全以弧形连接,上尖下圆。捺是起笔尖锐,下部粗壮,整笔向右下方斜成弧形。捺底略内凹,左角顿,右角锐”。(51) 端点是客观的字形特征,是稳定不变的,不会因人而异。即使那些不识汉字的人,单凭视觉也能感受到端点的存在。借助端点,辨识笔画就有可靠的外在标志,使“区其画段”、点数笔画真正得以实现。 裘锡圭(52)以“日”字为例说明“隶书把古文字(篆)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 裘先生说,篆改隶后,“把象日轮的外框分解为丨—丨—四笔或_, ,一,三笔。”根据端点原理,分解为四笔是合理的,分解成三笔是不合理的。进一步说,“日”字为什么不会被分解为乚,冂,凵,匚,口之类?(不考虑笔顺),这就是因为字的外框四角都有明显端点。只要认准端点,笔画的辨认就毫无难处。 从文字学角度看,端点是笔画形成的条件,是辨识、确定笔画的唯一的形态标志。 据此,我们把“笔画”定义为:笔画是汉字字形上由端点标识的一个片段。 下面利用端点这个概念讨论两个相关问题: (1)并类。现在常常见到把“提”归入“横”之类的“并类”的做法。就“提”“横”而言,两种笔画端点形态不一,分别属于角形和线形,所以归为一类不妥。至于把“左点”“右点”和“长点”合并为“点”,因为它们的端点形态大致一样,所以可以接受。 (2)折笔。折笔本身就是两个端点的交点,因线条转向形成直角或锐角,这是辨识笔画的天然标志。一角连两笔,写法上表现为提按转向的动作。因此“折笔”并不是一种笔画,而是两个笔画的衔接连用。易洪川(2001)(53)主张旧名中的“折,弯”多数可以删去,改成“由构成折笔的基本笔形连读构成”。此说有理。 前文提到,徐莉莉讨论过“竖钩”归入“竖”还是“折”。根据端点的道理,其实这不是问题:“竖钩”本来就不是一个笔画,而是“竖”和“钩”两个笔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