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学正指出,部首笔画法的3个要素都非梅膺祚首创,不过,梅膺祚(2013)的《字汇》全面吸收了别人的成果并有所改进,实际的影响也远非他人所能比。所以本文就以《字汇》为观察对象。 梅膺祚编《字汇》,对此书赋予非常明确的汉字排检功用。“凡例·立部”说“《篇海》以字音为序,每苦检阅之烦。今以字画多寡循序列之。”《字汇·一画》设六个部首“—丨丶丿乙亅”。出现单笔画部首,笔画与部首自然就混为一体,可称为“成部首笔画”。从《康熙字典》直到新中国成立,很多工具书都采用这六种笔画。如:《大众字典》(1936),《新字典》(1948),《人民新字典》(1952),《联绵字典》(1954)等。同时,《字汇·二画》立部二十三个,从中可以析出二十三种笔画。减去重复,实际可得, , ,乚等十二种笔画,这样的笔画叫作“非部首笔画”。其中包含两种笔向不转弯的笔画,就是“捺”(在“人,入,八”等部)和“提”(在“冫”部)。六种加两种,便可得“横竖撇捺点提折钩”。现在人们经常说的“八种基本笔画”最早见于此处,而非直接来自永字八法。 梅膺祚提出“笔端起止”,这说明梅氏继承“一笔成画”的做法,即书法笔画的核心特点。同时他又说:“如,乚只作一画,至若阝字,则作三画,所以别于卩也”。这说明他计算笔画“起止”的标准,其实并只依靠字形特征,而是根据排检法立部的需要对字形加以截取。我们把这种做法叫作“截取归并法”,把根据排检法部首得来的笔画做叫“排检笔画”。 由于排检法部首因人而异,不同的立部所带出的笔画数量和笔形自然也就不同。比如,《梅》基本笔画中没有捺笔,原因就在于捺不单独成部首,而只能与其他笔画一起构成二画部首。“提”笔“不入部”因此也不具备独立笔画的身份。再比如《梅》对折笔的处理也能说明立部和笔画的关系:亅、乚、 、 都是所谓的“一折”笔形,都是一画。但因部居不同,只有亅留在“一画”,被人们视作基本笔画,其余的则被排除出在外。 排检笔画的“归并”是笔画设置过程中随意性的突出表现。排检笔画的这种随意性在民国时期被发挥到了极致。作为文字检索工具,这种随意性是不可避免的却又无可厚非,因为排检笔画毕竟不是文字学笔画。 下面以《梅》《卫》《永》为代表,将排检笔画和书法笔画、文字学笔画做一个比较: (1)书法笔画属艺术范畴,排检笔画是一种检索工具。它们在笔画辨识和分类归类上均采取主观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文字学笔画在笔画辨识和分类归类上均取客观标准即字形固有的特征,具有确定性。三种笔画之间没有从属关系; (2)因一笔成画的结果,排检笔画跟书法笔画一样疏忽了“弯”“斜”; (3)因检索立部的安排,排检笔画缺少“提”和“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