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通顺”为感官动词翻译的主导策略(11)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外文研究》 王建国 张虹 参加讨论

    Lakoff & Johnson(王寅2010:46)的体验哲学指出,“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语言都是来自于人们与客观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它们具有体验性、认知性、想象性和相对性,语言是对现实进行概念化后的符号系统,可通过人类认识世界的几种有限基本方法来分析语言的各个层面”。显然,不论说何种语言的人都是先通过感官来体验这个世界的,因而不同的语言都应该有大量的感官动词,并在实际的话语中使用。我们使用的语料同样呈现了这个特点,只是上文的统计结果反映出汉英两种语言对感官动词的使用既有共性(英译汉和汉译英的对应转换比例均值分别为38.6%和39.6%),又有普遍性的语言差异特点(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不对应转换比例均值分别高达61.4%和62.6%)。我们认为,对应转换反映了人类体验客观外界的共性,但不对应转换则反映了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翻译中的作用:汉语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不分,而英语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两分,即季羡林先生(1996)指出的,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是“合二为一”,而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是“一分为二”。
    由于汉译英感官动词的删除比例和英译汉感官动词的添加比例均值均高达54.4%,而汉译英的添加比例均值和英译汉的删除比例均值都不足10%,这说明汉英两种语言对感官动词使用的普遍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译文中感官动词的删除和汉译文中感官动词的添加两个方面。例如:
    (11)Whatever may have been his incentive,however,up he sprang,and screamed out,″Hold off,Cuff; don't bully that child any more; or I'll—
    (Thackeray 1964:39)
    a.且不管都宾的动机是什么,只见他一跃而起,尖声叫道:“住手!你再欺负小孩儿,我就……”
    (杨必2015:50)
    b.不管他出于何种动机,反正他蹦了起来,尖声喊道……
    (荣如德2013:48)
    (12)武松……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那一阵风过了,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
    (施耐庵1985:81)
    ...and he staggered into a thicket.Before him was a large smooth rock.He rested his staff against it,clambered onto its flat surface,and prepared to sleep.Suddenly a wild gale blew,and when it passed a roar came from behind the thicket and out bounded a huge tiger.Its malevolent upward-slanting eyes gleamed beneath a broad white forehead."Aiya!" cried Wu Song.(Shapiro 2004:227)
    例(11)中,杨必的译文添加了“只见”,原文中的客观描写拉到了某个人的视角,典型地体现了汉语主客不分的意识,而荣如德的译文在对应处并没有添加,如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客体意识,但读起来有些不畅。
    例(12)中,原文使用了多个感官动词来衔接上下文,若删除加粗的感官动词,一些地方将变得难以卒读,充分体现了汉语主客意识不分的构篇作用。然而,这些词在译文中都被删除了,但信息依然包含其中,只是原文体现的主客不分意识变成了译文体现的客体意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