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山集》案始末 《南山集》案由左都御史赵申乔疏劾编修戴名世而引起。赵申乔(1644-1720),字慎旃,号松伍,又号白云旧人,谥恭毅,江南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康熙九年(1670)进...
行记顾名思义,即古代旅行者留下的旅行笔记。根据《隋书·经籍志》的著录,它原属一种专载行旅的著述体式,内容偏重于历史地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众多“记传”之一,至...
1567-1582这十六年,发生了明朝走向衰败过程中一次相当成功的改革[1]。我们都知道嘉靖朝初年,朝政有过若干起色,但那次改革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随着嘉靖皇帝的怠政、权臣的弄权...
先秦诸子对中国人的审美悟性和文学趣味启发之大,莫过于庄子,说并世难得第二人也不过分。他以汪洋恣肆、诡异多态的旷世文章,为中国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审美空间、想象方式,...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四月,杜甫从安史叛军占领的长安奔赴凤翔行在,五月,授左拾遗,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付三司推问,因宰相张镐、御史大夫韦陟相救获免;闰 八月一日 ,奉...
律赋自唐代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宋、金继之,元曾一度中断,至明则废。清代科举考试以制义为主,但赋也拥有一席之地。顾莼《律赋必以集序》云:“我朝承前明之制,取士以制义...
文学地理学在最近十多年里一直都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先后发表、出版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但就研究内容来看,这些成果大多集中于对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作一种静态分析,而对文学...
传统文化因发生的关系,常常表现为地域文化的特点。因此某一地域特点鲜明的文化传承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合。同中心文化或中原文化相比,它们更多是处于次中心或边缘地带文化...
清初江南昆山叶奕苞(1629—1686),字九来,一字凤雏,号二泉,别署群玉山樵。出身名门,自幼师事明遗民葛云芝、叶宏儒、柴永清,学有根柢,史志、金石、诗文、词曲皆擅,所著...
治清代文学历史而不以迭兴于康、雍、乾三朝文字酷狱为戕害文心、迁变文风一要捩,则甚难成其为信史。关于“史”,清初遗民耆宿钱澄之《何紫屏(咏史诗)序》有精到之说: 盖吾更...
近人陈衍首倡诗史“三元”之说:“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1]。沈曾植亦有“三关”之论:“诗有元祐、元和、元嘉三关”[2]。这里,无论是“三关”,还是...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一直难以找到一个可以与“文学”[1]相对应的语词,而关键的问题不是对“文学”字面意义的寻找,而是如何理解文学的本质意义?如果承认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为什么戏曲在元代成为当时文坛的一支生力军,而开创了我国戏曲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其实,就今天所流传下来的南曲戏文《张协状元》来看,其情节、角色、戏曲形式等要素已相当...
与唐代科举制度相比较,宋代科举制度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的变化,有时会相应地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甚至引导着一时的创作风气。宋代科举制度的诸多变化,都是围绕...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翰林学士丁度等奉诏修订《礼部韵略》并详定《附韵条制》,立“不考式”,其中有“不识题”一项 [1] 。所谓“不考”,“但一事不考,余皆不考” [2] 。简言之...
苏轼研究,清代极为繁荣,成果颇多。其中汪师韩的《苏诗选评笺释》,别具特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故其评语几乎全被《唐宋诗醇》采用。然汪氏此书,成书虽早,而直到清末光...
文体研究在古代文学和文学思想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无论文学史编写还是教学,文体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重视。之所以未加重视,主要是对文体在我国古代文学的发生...
一 南宋人杨冠卿,虽然知名度并不甚高,但既有别集流传至今,且为《四库全书》收录,自应是两宋作家群之一,理应对其生平及其著作有所研究。然而,当今研究宋代文史的专家队伍...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论章表,有如下的一段话: 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既其身文,且亦国华。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禁,骨采宜耀。循名课实,...
皎然《诗议》是编入《文镜秘府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的原典及其面貌如何?这部著作和皎然《诗式》关系如何?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一 皎然有一部《诗议》,这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