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两大任务:语法库藏与显赫范畴(1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方言》(京)2013年3期 刘丹青 参加讨论

    2.4结合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两方面来看小称作为汉语里一种显赫范畴的类型特点:
    1)小称在所调查的所有方言中都有语法化程度高且非常能产的形态手段表达,这对于一个形态稀少的语言来说是相当突出的类型现象,这种形态在所在语言的相对重要性非常显著。
    2)小称是个在众多语言中都入库(进入语法的构词法库藏)的范畴,但是并不都成为有强大扩展功能的显赫范畴。小称范畴的显赫成为汉语的显著特点,而且是一种跨方言显赫范畴。这一共同特点是在汉语史上逐渐形成的,因为古代汉语并没有显著的小称形态。
    3)小称在不同方言中所用的形态手段不尽相同,可以说是一种“跨形态”的显赫范畴。其中有些在历时层面可能有渊源关系,如儿化、变韵和变调,有些则渊源关系不明。总之,在共时平面,汉语中小称范畴跨方言的显赫度是建立在语义范畴而不是语法手段的共性基础上的。可见,显赫范畴不等于显赫手段,它以语义范畴为视点。虽然显赫范畴常常借助于显赫手段来表达,但是同一个显赫范畴可以借助不同的手段来表达。
    4)小称范畴的显赫,尤其是其功能的扩展,对句法有部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称形态的词类转换功能以及表示空间关系等功能上。但小称范畴毕竟是存在于构词法层面的形态现象,它对句法的作用力总是不如性、数、格这类直接作用于句法的形态范畴。这一以形态为表达手段的显赫范畴不足以根本改变汉语作为一种分析性的非形态语言的类型属性。
    5)显赫范畴的确定,既要依靠扎实细致的调查和对材料的分析,也要以类型学为背景进行比较。假如不进行跨语言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小称范畴在其他语言中虽然常常入库但不一定像汉语小称那么显赫。
    初稿曾在第6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2012.10绵阳)和华中师大学桂子山学术讲坛(2013.4)宣讲,获多位同行讨论指正。一并致谢。
    注释:
    ①本节关于语法框架的论述根据刘丹青(2008a)、尤其是刘丹青(2007)的部分内容概括改写而成。 
    【参考文献】
    [1]白鸽、刘丹青、王芳、严艳群2012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语言科学》第3期
    [2]昌梅香2006江西吉安赣语“得”后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第3期
    [3]陈昌仪1995江西铅山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中国语文》第1期
    [4]戴庆厦、傅爱兰2000藏缅语的是非疑问句,《中国语文》第5期
    [5]戴庆厦、傅爱兰2001藏缅语的述宾结构——兼与汉语比较,《方言》第3期
    [6]邓思颖、张和友2011空语类的允准与普通话、粤语话题类系词句的句法差异,《语言科学》第1期
    [7]方梅2007北京话儿化的形态句法功能,《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8]何茂活2007《山丹方言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9]侯精一1999《现代晋语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10]胡明扬1957海盐通园方言的人称代词,《中国语文》第6期
    [11]胡明扬1987海盐方言的人称代词,《语言研究》,第1期
    [12]刘丹青1986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13]刘丹青1995《南京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4]刘丹青1998《南京方言音档》,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分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5]刘丹青1999吴江方言的代词系统及内部差异,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代词》(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第四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6]刘丹青2007漫谈语法比较的研究框架,韩国《中国语教育研究》第6号;崔健、孟柱亿[主编]《汉韩语言对比研究(2)》,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17]刘丹青编著2008a《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
    [18]刘丹青2008b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中国语文》第1期
    [19]刘丹青2010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20]龙果夫(A. A. Дpaгyнов)[著],郑祖庆[译]1958《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1]罗昕如2006《湘方言词汇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2]平田昌司[主编]1998《徽州方言研究》,(东京)好文出版
    [23]钱乃荣1992《当代吴语的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4]钱曾怡[主编]2001《山东方言研究》,(济南)齐鲁书社
    [25]乔全生2000《晋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26]孙立新2004《陕西方言漫话》,(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7]王芳2012《重叠式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
    [28]王森、王毅、姜丽2005《兰州方言语法》,收入刘丹青主编“现代汉语方言语法数据库”
    [29]吴继章、唐健雄、陈淑静[主编]2005《河北省志·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30]伍巍、王媛嫒2006南方方言性别标记的虚化现象研究,《中国语文》第4期
    [31]项梦冰1997《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32]邢向东2002《神木方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33]徐慧2001《益阳方言语法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4]除烈炯1998非对比性的方言语法研究,《方言》第3期
    [35]徐越2007《浙江杭嘉湖方言语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6]袁家骅等1983《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37]詹伯慧[主编]2002《广东粤方言概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8]张薇2010海盐沈荡话人称代词的“格”,《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第10卷第2期
    [39]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2001《成都方言语法研究》,(成都)巴蜀书社
    [40]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41]朱晓农2994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当代语言学》第3期
    [42]Comrie, Bemard & Norval Smith 1977 Lingua Descriptive Studies: Questionnaire, Lingua 42(1977)1-72,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43]Grinevald, Colette 2000 A morphosyntactic typology of classifiers. In Gunter Senft (ed.) Systems of Nominal Classifi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4]Huddleston, Rodney & Geoffrey K. Pullum 2002 The Cambridg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ey Press.
    [45]Palmer, Frank R. 2001 Mood and Modality,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