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路》:父亲写给孩子的末世寓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未知 未知 参加讨论
《路》:震慑人心的末世寓言 ★美国“笔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科马克·麦卡锡完美力作 ★第91届普利策小说奖、“鹅毛笔奖”、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年度图书奖获奖作品 ★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科马克·麦卡锡74岁高龄创作 ★灾难大片《末日危途》小说原著
       《路》是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科马克·麦卡锡以74岁高龄创作的小说。在这部后启示录小说里,体现出的是麦卡锡一贯的风格:残酷与温情交织。与他从前的作品不同,《路》是一则父亲写给孩子的故事,是一则震慑人心的末世寓言。 在孩子出生时,一场世界末日的灾变改变了世界的样貌。举目所见只有死亡之灰遮天蔽日,再也没有晴朗日光和蔚蓝天空。世界恍如巨大的废墟,一切都被毁坏殆尽,幸存下来的人们只有以彼此为食,曾经的文明人已经沦为牲畜。人性与尊严在末日的地狱里沦丧,善与恶的边界不再清晰,只剩下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一片荒芜中,父子俩走过燃烧后的大地,前往南方的海岸去寻找一线生机。他们有的只是身上的衣物,一把防身的手枪,腐烂变质的食物——还有彼此。 故事从男人的角度叙述了可怖的世界末日的景象,善良的母亲无力承受悲惨的现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孩子成为父亲和死亡之间的屏障,他们彼此就是对方的整个世界。母亲无力再活下去,而责任与重担全裸到了父亲的肩上,他把儿子当成信仰,为他而活下去。 麦卡锡在这个故事里直白而残酷地将问题提出,当文明毁灭,我们能残害他人生命以求自保吗?我们所仰赖的那些美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将是延续性命的阻碍吗?当只剩下绝望的世界,“善”与“恶”还有什么分别? 当父亲找到那也许是世界上最后一罐可口可乐时,这个细节就像是一则文明的预示。孩子心想也许以后永远都喝不到这东西了。当一切都消失后,人类间唯一可食的只剩下同类,文明人为了生存而抛弃了人性的尊严和道德观。 小说里的孩子即使没有见过地球仍然美丽的样子,却有着纯净柔软的心灵。而父亲矛盾又挣扎,一方面为了保护孩子他希望能硬起心肠,一方面却又希望孩子能够保有最善良美好的本质。另一重的忧虑也撕扯着父亲,自己日渐虚弱,是否要留下纯洁的幼子在已经崩毁的险恶世间独自生存? 在幸存下来的人们抛弃了作为人的尊严和人性彻底沦为野兽时,父亲选择了恪守道德的底线,身处灵魂的荒漠里,仍然不放弃最后的信仰,并且向儿子灌输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我们是好人”。这仅剩的信仰是人性的微光在一片灰暗里的唯一支撑。路的前方有什么?有的只是支撑我们一直向前行的东西罢了。 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麦卡锡提到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于一次旅行。2003年,当时已七十岁高龄的麦卡锡带着年仅四岁的幼子,旅行途中经过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艾尔帕索。深夜里,麦卡锡站在旅馆房间内望向窗外晦暗不明的景色,开始想象这座城市在未来会是何种光景。这时他的脑海里出现的是城市在燃烧、山岭各处冒着熊熊烈焰、恍如地狱的景像。而这时他转身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当即做下了一些笔记。但他并未马上动笔,三年后他旅行至爱尔兰,这本书的故事、人物、情节突然很快涌入脑海,构思很快成形。于是06年年底,他完成了这部《路》,并将它献给幼子John Francis McCarthy。 对比麦卡锡的其他作品,《路》的苍凉之意依然不改,在文明的废墟间踽踽独行的人,看不到尽头的前方,以及依然是生与死的直接话题,有着启示录小说的庄重和严肃。《路》也有着《血色子午线》中对人性堕落的深刻洞察和思索。但是和《边境三部曲》、《血色子午线》等不同,主角不再是孤独的流浪汉、失败者、罪犯,而是一对普通的父子。除了惊人的残酷之外,《路》更透出一种温情,在《路》里,在相互支撑着活下去的两人间这种亲情的柔软更为明显,父亲说,为了孩子,在早晨醒来,是他做过最勇敢的事。在《路》中,麦卡锡更有意捕捉在父亲与儿子间反复出现的片段瞬间,尽管沉重的死亡阴影将世界笼罩,在一片黑暗与灰白的世界中,父子间的爱是唯一的暖色。麦卡锡这则黑暗又诗意的故事,也以这种方式变得鲜活起来。       版权信息  
《路》 The Road 【美】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著       杨博 译 重庆出版社 2012年5月 定价:32.00元 ISBN:978-7-229-04464-0 (重现经典:科马克·麦卡锡作品系列)     本书特色  
l        当代在世的最伟大美国作家之一科马克·麦卡锡74岁高龄力作 l        91届普利策最佳小说奖、“鹅毛笔奖”、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年度图书奖、英国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文学奖获奖作品 l        欧普拉读书俱乐部推荐 l        一个父亲写给孩子的故事,一则震慑人心的末世寓言 l        灾难大片《末日危途》小说原著     作者简介  
【美】科马克·麦卡锡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美国小说家、剧作家。美国当代仍在世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933年7月,麦卡锡出生于美国罗德岛。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鹅毛笔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文学奖(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奖项)、美国国家书卷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奖等众多奖项,他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将他和罗斯,品钦和德里罗并称为“美国当代四大一流小说家”。 他的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线》、《边境三部曲》、《老无所依》、《路》等。《血色子午线》开启麦卡锡创作的转折点,为其奠定了现代美国文坛的大师地位,在《纽约时报》评选的“过去25年美国最佳小说”中名列第三。《边境三部曲》引起图书界轰动,荣膺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国家书评奖。《老无所依》改编为同名电影,并且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项重量级奖项。《路》荣获2007年普利策最佳小说奖,据其改编的电影《末日危途》引起极大轰动。这些均奠定了麦卡锡的大师地位,他也被认为是美国文坛海明威与福克纳的唯一后继者。   内容简介  
一场灾变突然来临,死亡之灰遮天蔽日。物质的极度缺乏使文明人沦为食人牲畜。此时此刻,人的名字成了荒唐的累赘。 长路无尽,一对父子在文明的废墟间踽踽独行,往南方海岸去寻找一线生机。 当一切毁灭,只剩下彼此可作为食物时,我们能残害他人生命以求自保吗?我们所仰赖的那些美好的价值和道德观,将是延续性命的阻碍吗? 麦卡锡以客观、犀利、冷峻、深刻的笔调织就,献给全世界的一首黑暗却又诗意的挽歌。       编辑推荐    
人性最善一面与最恶一面的强烈对比。 世界恍如巨大的废墟,希望之路究竟通往何处?   2012世界末日的流言四处传播,真假难辨。而假如世界末日真的到来,我们依靠什么活下去? 年近八旬的美国老作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在他的后启示录小说《路》里,以犀利、冷峻、深刻的笔调织就了一段献给全世界的凄凉却又诗意动人的挽歌。 这本书是一个父亲写给孩子的故事,是一则震慑人心的末世寓言。读完这个故事,心中涌出的热泪与力量,或许可以扭转即将变得晦暗混沌的未来。       精彩评论    
麦卡锡的新作意旨宏大,关乎文明世界的终结、生命的陨灭……在麦卡锡的著作中,《路》最具可读性、最有深意。 ——《纽约时报》   很难想象竟有这般优美的末世寓言,令人一读难忘……读者纵有铁石心肠,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美国国家书评协会主席约翰·弗里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