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言外之意只有在语境里才能获得。有的句子作为孤立句是一种意义(言内之意),但在语境里却是另一种意义。这种所谓“言外之意”必须在语境里才能理解。例如: (45)就一只凳子,人家她老爹都在地下蹲着,我能坐吗? (46)现在已经七点了! “我能坐吗?”作为孤立句时是个疑问句,但在例(45)有前文的语境中显然不是询问,而是明知故问,是用反诘(加重口气)来否定某件事(言外之意是“我不能坐”)。例(46)在不同的语境里可表达不同的“言外之意”:如果是母亲在早晨催促孩子起床时说的,那言外之意是“时间不早了,该起床了!”;如果是下午开会开到七点还未结束,旨在催促快点结束会议时说的,那言外之意是“会议该结束了”;如果是催促某人赶火车时说的,言外之意是“快动身啊,再不动身就赶不上火车了”。 E.有些孤立句的歧义只能在语境句里得以消除。例如: (47)她上课去了。 (48)我恨死你了。 例(47)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她讲课去了”,一种是“她听课去了”。如果语境中的“她”指老师,则是前一种意义;如果语境中的“她”指学生,则是后一种意义。例(48)也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在憎恨对方的语境里说的字面意义;另一种是女孩儿与恋人相爱到极点的语境里说的反话(即“我爱死你了”的意思)。其他如在“这个人连我都不认识。”这样的孤立句里,“这个人”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究竟是施事还是受事,也得在语境里才能知晓。 4.3.3 析句要利用各种语法形式 既然析句要从形式入手,那就要利用各种语法形式来发现意义。语法形式除了词类序列形式、句法结构形式外,其他的还有:(1)词序和语序形式。(32)有些句子虽然内部词语相同,如果词序不同,就会表示不同的思想意义,如“母亲爱女儿。”和“女儿爱母亲。”,词序不同,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有些句子内部词类相同,语序不同,但句子的基本意思相同,则会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他说过这句话吗?”和“这句话他说过吗?”两句语序不同,语用上就形成不同的“主述”结构(前句施事主语为主题,后句受事宾语为主题,语用上新旧信息发生了变化,表达的视点和焦点也发生了变化)。(2)虚词添加形式。借助于虚词就可推断出句子的某种语法意义,如动词后加上“了”“着”“过”能分别表示动作的“完成”“持续”“经历”之类的动态意义;介词“把”添加在名词前能表示“处置”意义;介词“被”添加在名词或谓语动词前能表示“被动”意义等。(3)层次分合形式。语法结构的层次不同,也能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派他来”和“知道他来”,都是“V+N+V”词类序列形式;但层次分合不一样:“派他来”的形式是“(V+N)+V”,“知道他来”的形式是“V+(N+V)”,所以这两个组合体的意义也不一样。(4)语音节律形式,包括重音、轻声(轻音)、停顿、语调等。它们能表示和区别意义。如“他想起来了。”,若“起来”是轻声,则是助词,表动作开始的意义;若“起来”重读,则是动词,表主体“由下而上”的空间移动的趋向。又如“他说我已经爱上你了。”,如果在“说”后有停顿(“他说:‘我已经爱上你了。’”),则“他”“我”是同指(指同一个人);如果“说”后边不能停顿(“他说我已经爱上你了。”),则“他”“我”是异指(指不同的人)。语调在汉语里可表示表达用途的意义:一般降调表示直陈意义,升调表示疑问意义,加速降调表示祈使意义,夸张降调表示感叹意义。此外还有重叠形式、固定形式、变换形式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