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作为“绣像小说”的《文明小史》(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 陈平原 参加讨论

    从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办,到辛亥革命后石印画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三十年间刊行的一百多种画报,不乏包含小说连载的,但除了初刊广州《时事画报》的《廿载繁华梦》(黄世仲撰),几乎未见成功者。原因是,以图像解说新闻、讲述故事、传播新知的晚清画报,并不擅长长篇小说的经营。反过来,晚清众多小说杂志,不是不想插图,而是无力像《绣像小说》那样持之以恒。举个例子,黄世仲1906年创办《粤东小说林》,第二年更名《中外小说林》;1908年初为吸引公众,又改名《绘图中外小说林》(46)。新杂志上刊有“快看快看《绘图中外小说林》出版”的广告,而所谓“大加改良”,也不过是“于每回小说加绘图画,另于篇首增插时谐漫画及名人胜迹等图像,以新阅者之眼帘”(47)。《绘图中外小说林》所刊“广东近事小说”《宦海潮》的插图,与同时期《时事画报》上各种画作及插图相比,明显显得笨拙。
    1905年9月创刊于广州,由潘达微、高剑父、陈垣、何剑士等编辑的《时事画报》,是晚清所有画报中画家资源最为丰足的。此画报丙午年(1906)第四期、丁未年(1907)第十一期与戊申年(1908)第十七期所刊《美术同人表》,开列画家名单28名左右(前后略有变化);若再添上不在名单中,但时常“友情出演”的蔡哲夫等,如此豪华的画家阵容,在晚清画报中仅此一例。这些画报特聘的作者,大都是有固定润格的职业画家(48)。
    在晚清画报生产过程中,画师的重要性远在文人之上。“以图像为主”这一叙事策略,使得《点石斋画报》的创办者,一改报刊对于文字编辑的重视,将网罗优秀画师作为主要任务。而关于画报的宣传攻势,也多着眼于此。《点石斋画报》创刊伊始,《申报》上连续九天头版头条强力推荐,宣传的重点在画面而非文字:“其摹绘之精,笔法之细,补景之工,谅购阅诸君自能有目共赏,无俟赘述。”(49)一个月后,《申报》上又刊出点石斋主的《请各处名手专画新闻启》,宣称对画师采取特殊政策:“如果惟妙惟肖,足以列入画报者,每幅酬笔资两元。”(50)此前,《申报》不必为文章的作者付酬(51)。如今破例为画师支付报酬,自是说明美查对画报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同时凸显了画师的重要地位。
    因此,谈论晚清画报,须特别关注上海的吴友如、周慕桥、钱病鹤,广州的高剑父、潘达微、何剑士,以及北京的刘炳堂、李菊侪、英铭轩等画师,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得画报得以迅速推展且雅俗共赏。反观《绣像小说》等文学杂志上的插图,几乎未见署画师名的,这就像画报上的文字稿不署作者名一样。可见“术业有专攻”,各有各的侧重点与荣誉感。
    从笔法及风格看,为《绣像小说》画插图的有好几位,但到底姓甚名谁,目前不清楚。唯一能判断的是,受雇于商务印书馆的这些插图作者,不是成功的职业画家,其绘画水平远不及吴友如、李菊侪、何剑士等。但正因为这些画师没有太大的名气,工作态度非常认真,从不逞才使气(52),而是老老实实地体会小说家的“意匠”,并将其用图像呈现出来。若《活地狱》的衙门规矩与行刑场面、《邻女语》的义和团大师兄及黄连圣母、《负曝闲谈》的城池与马车、《老残游记》的游湖与说唱、《扫迷帚》的进香与拜佛、《醒世缘》的鸦片与麻将,以及《瞎骗奇闻》的城隍庙、《未来教育史》的新学堂、《市声》的番菜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场景与生活画面。
    对于晚清报刊中的图像,鲁迅颇感兴趣,他曾批评吴友如对外国事情不太了解,故笔下多有纰漏,但同时承认《点石斋画报》在传播新学上的意义(53)。郑振铎则直接称吴友如为“新闻画家”,断言吴在《点石斋画报》上发表的许多生活画“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这里加引号的“画史”,明显是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诗史”引申而来。“也就是说,中国近百年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前期的历史,从他的新闻画里可以看得很清楚。”(54)半个多世纪后,回过头来,很能理解鲁迅为何欣赏吴友如“勃勃有生气”的时事画,因其“令人在纸上看出上海的洋场来”(55)。画报如此,《绣像小说》中那近千幅小说插图也不例外。绘画水平有高低,但在表现晚清社会、提供生活场景及细节方面,却是异曲同工。
    在《绣像小说》所有插图中,《文明小史》这118幅或许最值得关注(56)。原因是,此小说为整份杂志打头阵,且系主编自家心血,插图的画师不敢怠慢,制作水准相对较高。更何况,这是阿英所说的“整然的反映一个变动的时代”的作品,其呈现的生活场景更为丰富多彩,为后人认识那早已消失的时代,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不同于《申江胜景图》,《文明小史》插图所表现的是那个时候国人的日常生活,虽琐碎,但自然,且充满动感,故可观。作为“过渡时代”,晚清的最大特征是中西混合、新旧杂糅。这既是生活场景,也是表现技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