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锁心之链

http://www.newdu.com 2017-10-11 未知 未知 参加讨论

锁心之链
                                                                    
    我以为每个人在阅读之初,都是喜欢那种情节曲折的故事的,就以我为例,十五岁之前,我迷恋卫斯理、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他们将我带进一个神秘的世界,使我流连忘返。长大后,我开始接触纯文学,内心一点点膨胀,终于全盘否定以前的阅读,以为都是些和“文学”无关的东西。我这个心理很可以代表如今在文学道路上艰难跋涉的那部分人,惋惜纯文学的缺失,痛恨充斥市场的哗众取宠的三流之作。但往深里想,其实一部作品的好坏,与题材无关,打着纯文学旗号的,内里或许一团糟,反之,流行小说也有佳作,比如眼前的这部《花之链》。
    首先,它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开头就是一个典型的悬疑模式:主人公“梨花”家每一年会定期收到一个署名为“K”的人寄来的鲜花,K曾寄言说会给予经济援助。眼下,梨花的外婆动手术急需一笔钱,梨花就决定去寻找K。但怎么才能找到K呢?小说在此嘎然打住,另起炉灶,以另一个叙述者的口吻讲了一个建筑师的故事:他设计了一张图纸,被事务所的同事剽窃,在一次爬山途中,建筑师意外摔死;到关键时刻,线索又打住,又换另一个叙述者:这次是建筑师的女儿,爱上了一名男子,到后发现他竟是陷害父亲的事务所同事的儿子,还是自己的表兄,两人只好分手。
    这种由几个人物依次讲述的写法当下有很多作家在用,好处是多角度,结构繁复,让书中人自己说话,取代了作家的“元立场”,坏处则是会把读者绕晕。当年我读《我弥留之际》、《我的名字叫红》时,就被绕得差点出不来。但《花之链》不肩负上两部作品那般沉重的文学使命,恰恰因其悬疑的题材,在空白处足足吊了读者的胃口一把。而故事也在推进中渐次明朗,让我们知道原来讲述者的关系是祖孙三代:建筑师是梨花的外公,建筑师的女儿是梨花的母亲。
    这就将故事的紧凑又推近了一层,而《花之链》的可贵之处更在于,它在故事的表象下,隐藏了一些很深刻的东西。例如故事中有个画家叫“香西路夫”,我们不知道他在现实中有没有原型,他的画风是毕加索、梵高一路的。他画了一幅画叫“未明之月”,取材于“雨溪山谷”:半壁青山、一潭溪水,明月朗照。建筑师的灵感就源于此,而湊佳苗的灵感我相信是来自《达芬奇的密码》。在这里她在建构一种文化的东西,根植于日本传统,对雨溪山谷的大段描写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而最后建筑师的含冤而死,则可以看做这种文化被外来异质的侵害。
    此外,还有一些更深刻的东西,在梨花母亲讲述的章节,一个叫仓山的学长得了白血病,母亲和同学们为救他,纷纷去做骨髓匹配,这是人世的温情,让我们感到人心并非只有冷漠。几年后,母亲昔日的恋人也患上同样的病,两家虽有仇隙,母亲还是毅然捐献了骨髓,外婆并未反对。故事的结尾,梨花才得知每年收到的花,就是仇家为感谢母亲的恩情而寄来的。
    小说以花为主线,贯穿小说始终,“链”的意义由此呈现。湊佳苗在这条链上牵系了三代人的爱恨情仇,抽丝剥茧地将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不得不佩服作为新生代推理小说家的功力。当然,小说也有不足之处,明显的是,有些章节的推进节奏过于缓慢,一些段落甚至出现拖沓的现象;语言的质地也还需要打磨,尤其是人物对话,像在朗诵抒情的句子,不像现实人物的口吻。但这是历来日本文学的通病,源于物哀情节过于浓厚,内心充斥着无边际的伤感,多情又多泪。幸而这丝毫不妨碍《花之链》的出色,不妨碍一曲患难中相濡与共的锁心之歌的成色。流行小说要与纯文学真正接轨,我想,这样的小说多出现几部,总是好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