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钞本时代的经典研读与存在的问题(笔谈)(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求是学刊》2014年第5期 刘跃进等 参加讨论

    这次学术讨论会,可以形成三点共识:
    第一个问题,是钞本与定本的关系。目前,钞本研究是西方汉学界一个热点话题。周秦汉唐是钞本时代,宋代则开辟了刻本时代。因此,读书会将研究对象的下限界定在唐代,是可行的。有人可能会质疑说,这种做法与以往的文学史划分不一样,应该先秦是一段、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一段、唐宋是一段。我们的回答可以说是依据文献保存的方式而定。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的刻本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印制的《金刚经》。此后刻书便像长江大河一样,滔滔不绝。因此,咸通九年的刻本的刊刻可以算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与此相关联的是钞本和定本的关系问题。表面看,这只是形式的不同,其实涉及一个更加根本的话题,那就是如何对待经典的问题。
    按照后现代理论讲,钞本时代的经典都存在不断叠加完成的情况,因此,今天的文本有很多不可靠,很复杂,仅靠现有的文本去理解先秦、理解魏晋,这样的“文本不可靠”。既然如此,就必须抛开现存的观念,根据钞本还原历史,重新解构经典。这种观点,有点类似于二十世纪前期的“古史辨”派的主张,带有思想史的意味,否定是为了更好地拓展。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定本也是建构在钞本的基础上的,两者有前后继承关系,而不是断裂关系。前者是解构经典,后者是守望经典,都有着强烈的学术话语权的背景。我们强调守望经典,更多的是从学术的层面考虑问题,可能有点抱残守缺的意味,具有悲壮的色彩。
    第二个问题,是文学史的写法问题。民国初年,文学研究明显分为两派,一是传统的章(太炎)、黄(侃)学派,强调学术研究贵在发明。客观地说,章太炎、黄侃对中国文学的理解非常深刻、精到。黄侃研究《文选》就非常出色,常有独到见解,章太炎的《国故论衡》也讨论了很多文学史问题。但不可否认,章、黄学派,带有明显的江湖习气。另外一派则为北大、清华新派学者,强调学术研究贵在发现,对于传统的文学研究,重在探索历史背后的人的因素。这些问题,也都值得重新思考。学术史的发展证明,后者引领了潮流。这说明了一个基本道理,学术研究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个问题,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综合研究。大家讨论的制造史、造物史、行为史,说到底,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整体和个体的关系。文学史的核心问题,就是文学、文献、批评,就是文学史的文心问题。研究文学史,就是探讨古今文心的沟通,探讨古代文学作品,其实就是走近古人,深入文心。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谈过一句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所谓心理,就是审美心理;所谓道术,就是学术方法。方法是为探索文心服务的,探索文心又是为探索人心服务的。一个完美的社会,应当是物质与精神同步发展,没有文学发展的社会,绝对不是完美的社会。
    第一次读书会的主题是“钞本时代”的经典研读。将来的读书会还可以依托《文学遗产》网络版,组织学术活动,展示学术成果,营造学术氛围,目的是召集志同道合者,回归经典,守望传统。第二次研讨会的召开,希望能就这些问题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作者简介】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过专著《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