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吕周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肥皂》是鲁迅小说中极为精致的一部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但以往对《肥皂》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四铭形象的探讨分析,得出四铭为...
内容提要: 鲁迅以动为本位的理想人性论,是针对中国传统专制社会发展静态人性,依据中国现代变革和改良国民性的需要提出的。鲁迅不只是从总体上明确了动态精神在理想人性中的...
内容提要: 报纸文体与文学文本在战争背景下交融而成的纪实文学是延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体的繁荣是媒体、受众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共同构成的革命战争传播生态下的必然结...
作者简介: 张清祥(1966-),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 鲁迅女性身体叙事的文本,撕裂了遮蔽在女性身体之上种种神秘的帷幕,透过对女性驯顺之...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呐喊·自序》的细读,重新解释了鲁迅文学的动力问题。作者深入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故事及其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说明鲁迅文学的动力不是从绝望出发,...
内容提要: 1910年代的东北旧体文学,其精神内容的无所作为加速了形式的边缘化,由于失却了时代承担被甩离了社会前进的轨道。旧体文学的文类质素的向新而变一旦停滞不前,那么...
内容提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因应新的文化语境和思想生态,中国佛教文学思想与批评也开始了自己的现代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不立文字”的猛烈抨击...
内容提要: 与青春、诗情共生,晨光社发起人潘漠华的心灵深处始终背负着隐秘的罪感,其诗文由是奏出别一种音色。穿透表象,探幽烛隐,适可见出那貌似暗昧的罪之花下,由罪感升...
内容提要: 文学史是以符合叙史者价值评判标准的视角、观点和方法所建构的权威话语书写。萧红的文学史评述在海内外两条序列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揭示的不仅是研究对象的问题...
内容提要: 周作人对晚明小品散文的关注经历了由文体借鉴到文学史梳理的转变。前者以1924年的“美文”写作为核心,表征着他对个体精神生活的强调;而后者则集中反映在《中国新文...
作者简介: 朱德发(1935—),男,山东蓬莱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现代中国文学史构建亟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的问题,一是对已有的中国...
作者简介: 严家炎(1933—),男,上海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从时间、空间和语言三个特定向度可以看到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需要面对的一些主要问题...
内容提要: 《朝花夕拾》的创作,是鲁迅在重拾那些早已飘零在记忆深处的“旧来意味”。那些曾经葱郁的“朝花”,如今或许早已斑斓。因此,对这一记忆世界的返顾,是我们研究的...
作者简介: 蒋晖,北京大学中文系。 主持人:程光炜 主持人语:2005年以来,我们曾经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研究》、《南方文坛》等重要杂志上开辟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栏目...
内容提要: 苏青、张爱玲是“孤岛”时期上海都市女性文学的两朵奇葩。在“孤岛”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她们在残酷的政治现实之外,重新发掘了战争中被忽略的“身边”元素...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旅游业开始兴盛发展的时代,一方面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产业,另一方面出版业也主动出击,旅游杂志和旅游书籍纷纷问世。现代作家也以风景游记的书写...
内容提要: 巴人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身兼革命家、诗人、小说家、杂文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文学编辑、外交家等多重身份,是中国现代革命和现代文学最重要...
内容提要: 胡适所主张的“作诗如说话”实为宋诗派所秉持的“以文为诗”观念在诗歌领域的现代性转化。初期白话诗派的这一唐宋诗词观念,不仅是其阅读与评价唐宋诗词的审美基点...
作者简介: 张桃洲,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近年来,在秦弓、李怡等先生的倡导和阐释下,“民国文学”这个概念再次悄然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之所以说是“再次”,是...
内容提要: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美探索与建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上。这种革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诗歌中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