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第四次文代会的组织与召开,激发了长久被政治裹挟的作家异常丰富的情感和心理。尤其是丁玲、王蒙、沈从文、胡风和浩然等作家,独特的历史遭际与生活阅历,孕育了他们极具...
【摘要】"民国机制"的发明是启蒙范式的"重写文学史"思潮的延续,重估"延安道路"的文学史叙述则是革命范式的当代实践。二者之间虽然在问题意识、价值立场等方面彼此对立,但皆试图...
【内容提要】 百年来,新文学无论在创作还是在研究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新世纪新文学研究既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新的机遇。本文以中国现代文学为考...
【摘要】 一直以来的文学史著作,过于强调体系性、思想性、理论性、规范性和资料丰富性,但由于各种原因,对于信度问题即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问题却不暇顾及,结果不少文学史著作...
【摘要】 副文本是正文本周边的辅助文本。应当全面、辩证地认知副文本。一方面,它是正文本的互文本;另方面,它是整个文本的构成部分;正面看,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史料、阐释...
【摘要】 本文在对经典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诞生及延传的历史进程。经典既是实在本体又是关系本体 ,是那些能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 ,它具有原创...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将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作为女性写作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此后,“一间自己的屋子”作为女性写作的基本条件及其私人性的象征,融入了构建女性的...
【摘要】 "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学说素为中国古典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上世纪30年代以废名、何其芳、卞之琳、林庚、金克木、朱英诞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却在重新考察与阐释古...
【摘要】 在就读中国公学和留美期间,胡适曾经受到《马氏文通》和但丁等人历史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并由语言学研究转向关于中国文学问题的思考。这段经历内化为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的...
本来,任何正常的文学史,都包含有“雅”与“俗”两个部分,这二者的对立与转换也是文学史上的常态。文学的更新或曰“文学革命”,常常从俗文学中汲取营养和动力,并由此获得...
【摘要】 为报刊写作,是晚清至五四时期散文最显著而重要的特点。以报刊为媒介载体的散文,其新的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外在地影响着散文的体式、语言和风格。同时,媒体的价值取向...
【摘要】"内在韵律"理念长期主导了学界对自由体新诗韵律特征的认识,我们在重读相关的诗论时发现,这一理念对外在形式的忽视使得它只停留于分析作品的"情绪"层面,并不能很好地说明...
【内容提要】 在民国初期周瘦鹃发表了十余篇“影戏小说”,大多是早期欧美经典影片的忠实转译,这对于认识中国文学与视觉现代性的形成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本文通过“新女性”...
【摘要】30年代北京大学英籍教授、英国现代诗人哈罗德·艾克敦(Harold Acton)与30年代中国"北方系"新生代诗人之间有密切的交往,他向他们讲授和传播以艾略特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摘要】 沈玄庐、刘大白、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浙江一师文人的创作,见证了新文学初创期新诗的崛起与散文的中兴。耐人寻味的是,与其五四前后精神气质的沉潜衍变适成呼应...
【摘要】 现代文学中的苍蝇意象,集中折射着现代人生精神的复杂品格。不同作家笔下的苍蝇形象,寄寓不同,指涉各异;或以自喻,或以喻人;或以寄情,或以反讽;但均突出反映着作者人格精...
【摘要】 民国时期(1912—1949)的赋论,是由传统赋学向现代批评转变的重要阶段,这突出地表现于对辞赋"文学性"问题的质疑与辨析,代表了当时学者在"新语境"下对"旧文体"的思考。由于新...
【内容提要】 周作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女性观固然值得重视,但若全面把握其思想脉络,不宜忽略对他去日之前相关情况的探询。早年生活、思想以及读书等方面的经验,一定程...
【摘要】 抗战时期沦陷区散文流行着书卷化、世俗化和诗化的三种主要倾向。书卷化随笔以周作人为典范,世俗化絮语散文数张爱玲略胜一筹,诗化散文有南星等传承何其芳余脉,从知性、...
内容提要: 梁启超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传奇《新罗马》、《侠情记》和《劫灰梦》中较多地使用了粤语,在广东戏曲班本《班定远平西域》中更充分地运用粤语,形成了特殊的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