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地点直示成分在句法结构中的表现(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29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探宙 参加讨论
“NP+PD”常常以对举的方式出现以显示出对比焦点,因此PD像个对比焦点信息的标记成分: (44) 你那儿说得过去,头儿那儿可说不过去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这种句首指人NP之后的PD并不实指地点,也不转变NP的指人性质,它表达的意思是“(NP)这/那一方面”,是以地点转喻动作行为的参与方,大致相当于书面语色彩较浓的“方”: (45) 你方已获知岂能有假! (46) 祖父方不存在问题。 由于PD不实指,语义弱化,因此直示性也不强,比如(41)“你那儿”换成“你这儿”也行,(42)“爷爷那儿”也能换成“爷爷这儿”。 在六个地点直示成分中,“这/那边”由于词义本身倾向指方向,可以不依赖NP单独指参与方,如: (47) 李缅宁不知所措……又见她光脚穿着单褂披散着头发站在那儿哭怪可怜……上前解劝……这一劝,那边哭得更狠了。(王朔《无人喝彩》) (48) 媳妇要一套房或者一百万才肯离,这边不肯,就闹上法庭了。(浙江在线2013) (47)的“那边”=她,(48)的“这边”=男方。 当“这/那边”指人时,指人NP再和它组合就已经接近同位关系了,如: (49) 如果,没记档案,包在我身上不成问题,可惜,入了档,我这边就没办法了。(方方《一波三折》) 4.2“在”——在谓语VP前示意进行时 上面讨论在NP之后受NP的影响的PD,下面我们关注在动词之前受VP影响的PD,这种PD成分限于“这/那儿”[13]。如下: (50) 谁那儿提日本人呢?谁提日本人我跟他急。(《编辑部的故事》) (51) 嗯,反正是那个名角儿全在北边儿。这半拉呢,全是什么,这唱的呢,全是没什么名的角儿那儿唱。(北京口语语料库) 这两句中的PD成分,准确说是做名词性状语,“那儿”前面实际上是省去了“在”,即: (52) 谁那儿提日本人=谁在那儿提日本人 (53) 没什么名的角儿那儿唱=没什么名的角儿在那儿唱 这两句的VP都表进行时,说话人重点表达“谁在提日本人”和“没什么名儿的角儿在唱”,不强调这个事件或进行这个动作所发生的具体地点。对比下面两个句子中的“那儿”,便于我们理解(50)-(51)中的“那儿”: (54) 我们急于赶路,不能在那儿耽搁过久。(张佐良《周恩来的最后十年》) (55) 季洁的耳朵听着郑萍,手指却在那儿拗火柴梗。(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这两个“那儿”有两大区别:语音上,(54)的“那儿”虽然不是必须、但通常重读,而(55)的“那儿”一定不能重读;意义上,(54)里的“那儿”地点意义实在,具有区别意义,(55)的“那儿”已经失去了指向某个点的区别性,相对于VP来说,它在句中的地位是不被凸显的背景成分。 朱德熙先生已经注意到这种用法的“这儿”、“那儿”,认为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持续,不实指处所”、“可以略去不说”(朱德熙,1982:87;184-185)。 就(50)、(51)而言,略去“在”也行,略去“那儿”也行,说明“那儿”相当于“在”的意思,而“在”已经是表进行、持续的时间副词: (56) 谁在提日本人呢=谁那儿提日本人呢=谁在那儿提日本人呢 (57) 没什么名的角儿在唱=没什么名的角儿那儿唱=没什么名的角儿在那儿唱 张伯江、方梅(1996:182-183)也因这样的“这/那儿”有“正在进行”的含义,进一步认为它们已经语法化为表示时态意义的成分。 我们不认为这种“这/那儿”等同于“在”或“正”。从意义上说,地点直示义并未完全消失,“那儿”虽不强调,但依然透露出“被叙述者不在说话人身旁”这种远距离信息,“这儿”则显示出近距离信息。下面一组例句有没有“这/那儿”都表示正在进行,用“这儿”还是“那儿”依然有差别: (58) a. 他一个人那儿反省呢 b. 他一个人这儿反省呢 c. 他一个人反省呢 下面这个例子说话人用“那儿”是配合故事叙述场景的时间距离感: (59) 曾国藩断断续续戒烟戒了10年。有一天晚上他那儿写东西,写到一半,站起身来到卧室拿起烟壶把玩半天,玩着玩着突然把所有的烟具都砸了,然后坐回身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叫日课12条。(郦波评“曾国藩教子十法”电视节目转写) 这个句子的“那儿”不宜用“这儿”替换,正因为说话人讲过去的故事,时间久远拉开了距离,这是直示用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量词的特征分解分析
- 下一篇:“了2”对事件的存在量化及标记事件焦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