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汉语地点直示成分在句法结构中的表现


    地点直示成分作为一种表达语用功能的成分,在汉语中除了可以单独实现为句法上的主宾语和状语外,更常见的是出现在名词性成分后,与之共同实现为定中关系和同位关系的名名组合,此外,还有直示义已经虚化的两种情况。实现为不同的句法关系,取决于地点直示成分的性质是粘合性的还是构词本身包含着指示或篇章成分。当实现为单独的句法成分时,地点直示成分所体现的表空间距离的客观语用义最强;当实现在句法组合中时,地点直示成分则体现出一定的表心理距离的主观语用义;当直示义虚化时,地点直示成分主要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语用义。 
        作者简介:
        刘探宙,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刊于《世界汉语教学》2016年第1期)
     引言 
    地点直示成分(place deictics)[2]和时间直示成分(time deictics)、人称直示成分(person deictics)一样,是表达语用功能的成分,是直示现象(deixis)最主要的语言表达形式。直示作为一个语用学的概念,就是人们以体态、表情和手势等示意某个语言形式跟言谈现场的关系,地点直示就是示意指称对象所在的位置或行为发生的位置离说话人距离的远近[3]。  
    地点直示成分在每种语言中的范围和句法表现有所不同,英语中只有两个词汇形式:here和there,汉语中主要有六个:这里、那里、这儿、那儿[4]、这边、那边[5](Jiang,Yan,forthcoming),以下把这些地点直示成分简称为PD。从语法上看,英汉的PD用法并不相同,英语的PD主要是围绕在动词近旁的副词用法,若与名词性成分组合成论元性NP则很受限[6]。即使出现在表处所的介词短语前,与之构成同位关系,如(1b)中的“there”和“in the corner”,也是做状语: 
    (1) a. I’ve got a terrible pain just here.   
         (Rodney Huddleston and Geoffrey K. Pullum,2002:1549) 
        b. Don’t stay there in the corner all by yourself.(沈家煊,1999) 
    但汉语的PD本身是名词性的,(1b)那样的同位关系在汉语中不是实现为状语而是实现为宾语或主、定语,如沈家煊(1999)将这句译为“别一个人独自呆在那边角落里,实现于“在”的宾语位置。汉语PD最常见的用法是出现在名词性成分之后,与之构成论元性名名组合“NP+PD”,如下: 
    (2) a.墙根儿1那儿2还有人家做菜剩下的半瓶料酒。(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b.只要阿牛把脸转向她1这边2,她就立刻把头缩到树丛里。(王小波《歌仙》) 
        c.没准你们还从1这里2买过药呢。(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d.我看你在1这儿2是不是能变聪明起来。(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这些地点直示成分在句法组合中是如何实现的、起什么作用,有两篇早期重要文献提到过,一是Chao(1968/1979:280、2002:315),指出非处所词[7]的体词后面加上“那儿”之后就变成处所词了;如果本来就是处所词,后面则不能加“那儿”,比如“房子没树”不能说,加上“那儿”变成处所词后,“房子那儿没树”就可以说了;“我家里那儿没树”不能说,因为“家里”本身就是处所词。二是吕叔湘主编(1980:399、660),对“这里”和“那里”的语法描述中也提到了同样的看法:“直接放在人称代词或名词后,使非处所词成为处所词”。上面(2c、d)中的代词“我”本来是非处所词,加上“这儿/里”之后变成了表处所的名词短语,做“从”和“在”的宾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