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高晓虹,施春宏.词语构造的多能性和时空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3). [2]胡娟.从同形异义、异形同义看香港社区词与普通话词语的差异及其成因[J].中州大学学报,2011(1). [3]黄富荣.《香港社区词词典》读后[J].语文建设通讯,2010(96). [4]黄艳梅,华玉明.华语在泰国[J].语文建设,2001(1). [5]李欧,唐韵.泰国报刊书面汉语的变异[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6]李泰盛.泰语中潮州话借词及其词义嬗变说略[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7]李宇明.全球华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李昱,施春宏.海峡两岸词语互动关系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3). [9]林伦伦.潮汕方言和泰语的双向借词及其演变发展[J].民族语文,2006(2). [10]邵敬敏,刘杰.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J].语文研究,2008(4). [11]施春宏.关于语言规范化原则的确立[C]//第四届应用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2]施春宏.试论语义关系对异体词显隐和使用的制约[J].语言文字应用,2001(1). [13]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J].语文建设,1999(1). [14]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评议失误研究[J].语言研究,1998(1). [15]施春宏.语言规范化的基本原则及策略[J].汉语学报,2009(2). [16]施春宏.语言评议中的现实同一性问题——从“野尻”的使用谈起[J].语文建设,1998(1). [17]施春宏.语言调节和语言变异[J].语文建设,1999(4-5). [18]施春宏.语言在交际中规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9]石定栩,朱志瑜,邵敬敏.港式中文与标准中文的比较[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 [20]孙淑芹.泰国汉语词汇特点浅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21]田小琳.社区词[C]//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2]田小琳.谈谈现代汉语词汇规范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23]田小琳.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和教学浅议[C]//香港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1993/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24]田小琳.香港社区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5]田小琳.香港社区词研究[J].语言科学,2004(3). [26]吴圣杨.闽南方言与泰语中的汉语借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27]邢福义,汪国胜.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8]徐武林.汉语熟语在泰国的流传及借用[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9]杨锡铭.泰国潮州话初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4). [30]于根元.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6. [31]于根元.积极建设普通话[J].语言文字应用,2009(3). [32]于根元,施春宏.主体化和多样化相结合[J].语文建设,1998(6). [33]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1). [34]张启.泰国的“洋泾浜”汉语[J].语文建设,1996(1). [35]张淑娟.泰国华语书面语词汇变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6]张双庆,潘家懿.泰语中的潮汕方言词汇试析[C]//王建设,孙汝建.第二届海外汉语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37]周清海.汉语融合时期的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A].第二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论文.吉隆坡,2014年6月20-21日. [38]朱景松.现代汉语中义项平行的多义复合词[J].语文建设,1992(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