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思潮史演进的内在血脉,同样是这一历史时期内人们审美理想的变迁。只不过这时人们审美理想的变迁正处于一个特定阶段,即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古典审美理想与带有一定近代色彩的审美理想并峙且发生相当激烈冲突的阶段。明代审美理想和文学思潮的发展变迁因此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并在整个中国审美理想和文学思潮发展史上具有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有明一代文学流派之纷繁,文学论争之激烈,文坛动荡之迅猛,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史上是少见的。郭绍虞先生归因于明人学风都有一股“霸气”(17),可谓妙于形容,然尚非探本之论。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就是古典审美理想及传统文学形态与带有近代色彩的新的审美理想和新的文学形态的对立与冲突。这不是一般的风格之争、技法之争,而是两种审美理想之间的搏杀,因此明代文坛论战之激烈,就超过了此前大量的文坛论争。文学流派风起云涌、文坛动荡迅猛异常等,也正是审美理想和文学形态发生重大转变时期必然出现的现象。往后看,似乎也只有“五四”前后文坛的激烈论战和动荡比明代文坛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它恰恰也是新旧两种思想观念激烈交锋的时代。而且早就有学者指出了它与明代文学思潮之间遥远而又脉络宛然的渊源联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后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18) 中国古典审美理想追求主体与客观世界统一、主体感性与理性统一、文学艺术中意与象统一、诗与乐统一。近代审美理想则倾向于否定现实,张大自我;否定理性,张大感性;在文学艺术中破坏意与象、诗与乐的统一,打破平衡、和谐,凸显矛盾、对立;打破共性,凸显个性。在明代,因为古典审美理想赖以存在的整个社会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古典审美理想就仍具有较大的合理性,仍占主导地位,但已逐步解体;因为社会生活中一些新因素的出现,更因为现存社会环境的腐败堕落,在这种土壤上近代审美理想之花已经萌生并发育到了一定水平,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开始向古典审美理想形成猛烈冲击,于是两种审美理想之间发生相当剧烈的冲突。如果说明前期以浙东派、台阁体、理学家诗派为主导的文学思潮的基本倾向是古典审美理想的解体,那么从明中叶开始,便分化出两种倾向:一是力图恢复古典审美理想的倾向,体现为茶陵派和复古运动的第一、第二、第三次高潮;一是具有一定近代审美理想色彩的浪漫主义倾向,体现为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和中晚明通俗文学高潮等。复古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峙,构成明代文学思潮的基本格局;古典审美理想的逐步解体、力图复振和不自觉蜕变,以及浪漫文学思潮的长期酝酿、如狂飙涌起、又遽然回拨,构成明代文学思潮演进的基本轨迹;古典审美理想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文学形态向具有一定近代色彩的新的审美理想和新的文学形态转移徘徊,构成明代文学思潮发展总的态势。行文至此,我不禁回忆起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自序”中的一段话:“从这一世纪的开头到中叶的一段时期展开了一幅图卷,包含了许多分散的和显然不连接的文学上的努力和现象。然而细心观察文学主潮的人,可以看出他们的运动全被一个有时高涨有时衰落的伟大的主导运动所制约,也便是:前一世纪的观念和感情逐渐在衰落和消灭,进步的观念在愈来愈高涨的新的波浪里卷土重来。”(19)相差数百年、相隔两万里的两个不同时间和空间里的文学思潮的演进,竟然呈现出某种异体同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很多联想。 文学思潮史力求描绘出人们审美理想演进的逻辑结构,但这种逻辑结构是非常简括的。而且它勾画出的只是人们审美理想发展变化的基本轨迹,而具体的文学思潮演变过程因受种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实际显现的是一条与这种基本轨迹大致吻合但又曲折复杂得多的曲线。因此,对人们审美理想演进的逻辑结构的把握,不能代替对文学思潮发展过程的具体考察。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进入历史过程,探寻历史细节,充分了解和展示文学思潮发展过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必须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这样,文学思潮史才既不是各种文学现象的杂乱堆砌,也不是一道简单枯燥的公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文学思潮史研究的最佳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