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文学思潮史的写法——以明代文学思潮史为例(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廖可斌 参加讨论

    商品经济发展和市镇繁荣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雅文学领域,部分文人通过与商人的交往,通过感受商品经济和市镇生活,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诗文创作风尚发生微妙变化。出版业的发达,交通的便利,新的阅读群体的出现,新的文学场域的形成,对文学风尚的演变、文人结社和文学潮流的兴起等都有直接影响。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镇繁荣对文学的重要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通俗文学领域。在民间方面,它提高了普通民众特别是市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观念和欣赏文学艺术的审美趣味,促成了整个社会上阅读欣赏通俗文学作品风气的形成。同时许多商人或文人而兼商人者见民间通俗文学的编写出版有利可图,乃从事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的编撰、评论和出版传播,从而造成了民间通俗文学繁盛的局面。在文人方面,它促进了文人与民间通俗文学的结合,雅文学与民间通俗文学的交融,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尤其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至迟从唐代开始,说话、戏曲等民间通俗文学就很发达,唐宋文人也注意到它们的存在,甚至从中吸取诗歌、古文、传奇创作的素材,但他们很少直接参与说话、戏曲本身的创作。元代因为科举长期废置不行,蒙古统治者在选拔任用官吏上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广大汉族知识分子失去进身之途,部分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的文人被迫投身戏曲创作,便点铁成金,使早已存在但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戏曲艺术发生奇迹般的变化,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入明以后,由于科举考试制度恢复等原因,文人及雅文学与民间通俗文学总体上再度隔离,于是在元代曾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创作再度陷入沉寂。及至明中晚期,如前所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镇的繁荣带来了民间通俗文学前所未有的兴盛。这种现象引起了部分比较敏锐的文人,特别是一些在科举考场和官场上不如意而思想又相对活跃的文人的关注。他们或接受书坊主的邀请,或主动参与,加入到通俗文学的编撰、出版、评点和研究中,又一次使这些文体迅速发生神奇的变化。戏曲方面南戏演变为传奇,小说方面话本、文言传奇演变为章回体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民歌得到整理加工,它们的文体演进取得突破性进展,艺术水平大大提高。这反过来又大大增强了民间通俗文学的吸引力,从而推动了民间通俗文学热潮的进一步高涨,创作、传播与接受形成了正反馈机制。以文人与通俗文学的结合为主要纽带,文人雅文学的发展与通俗文学的发展之间形成了并行、交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合流的态势。明中晚期文人雅文学领域复古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的兴起,都在通俗文学领域引起回应。许多通俗文学作品,都以李攀龙、王世贞、李贽、徐渭、汤显祖、袁宏道、锺惺等评点相标榜。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创作不仅与诗、古文等雅文学的创作在势头上平分秋色,共同构成了整个中晚明文学空前繁荣的景象,而且它们在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上相互影响渗透,趋向基本一致,呈现出同步共振景观。(16)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这标志着当时文学的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两千多年社会等级界限森严、雅俗文学彼此悬隔的局面,开启了向雅文学与通俗文学齐头并进、相互交融的近代文学形态转移的征程,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康庄大道。
    上述几个方面,就是我们考察明代文学思潮史应重点关注的对象。别的方面,如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等,在研究其他民族或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如近代和当代的文学思潮史时,应该是重要甚至是主要方面之一。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在横向上就是以研究德国、法国、英国、丹麦等国之间多种文学思潮的相互交流影响为主要线索。但在中国明代,中外文化交流非常有限,主要只发生在中国与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之间,而这种交流基本上是一种纯输出关系。虽然晚明时期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在部分地区和少数文人圈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总体上还只是在这个古老而庞大的帝国里激起了非常微弱的一丝涟漪,对当时文学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我们暂时可以从略。
    对上述诸多方面的考察,基本上还属于历史现象的层面。文学史研究既以揭示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心灵的基本构成及其变迁轨迹为宗旨,就不能只停留在历史现象的层面,而必须深入到逻辑与规律的层面。对文学思潮史研究来说尤其应该如此,因为它将揭示这种逻辑和规律视为首要职责,这也是文学思潮史与一般文学史的区别所在。只罗列大量与文学有关的现象,而没有揭示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心灵的基本构成和变迁轨迹,一般文学史如此,就不能算是高质量的文学史,但可能还不无一定价值;一部文学思潮史如此,则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
    所谓“心灵”还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有必要加以解析。我认为,它主要就是指人们的审美理想,包括对客观世界特别是社会现实的态度、社会理想、人生旨趣等。它们可以归纳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观社会现实的关系、主体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等等。这样,“心灵”便成为可把握、可分析的对象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人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就形成各种审美理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随着社会生活现实的变化,人们对特定审美理想的感受认识也不一样,呈现出和谐、矛盾、对立等各种状态,这就构成所谓“心态”。它作为客观社会现实与文学之间的中介,一方面受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宗教、军事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决定着文学创作的观念、题材、主题、体裁、技法、风格的变化,以及文学理论的论争、文学社团流派的消长、文学的传播等等。也就是说,它主导着文学思潮史的发展,是文学思潮史的内在血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